揭開情緒疾患基因新機制
過去憂鬱症與雙極性情感疾患之基因研究,多侷限於歐洲白人族群。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系教授郭柏秀攜手國際團隊,於今年初在《Cell》與《Nature》接連發表兩項劃時代情緒疾患基因體學成果,未來可更進一步發展並優化診斷標記,透過公衛層級的早期篩檢與預防策略降低疾病的不良影響,並期待能依據個人化的基因輪廓來量身訂製更好的疾病治療方案。
情緒障礙是一種廣泛的精神疾病類別,特徵是情緒失調,影響思維、行為和整體功能,分為二項:憂鬱症和雙極性情感疾患(躁鬱症)。憂鬱症會有長達一段時間的憂鬱情緒、對很多事情都提不起興趣、沒有能量、感到疲憊,社交上會受到影響。躁鬱症則是有增加非常多的能量,不用睡也感到精力充沛,增加很多目的取向的活動,有衝動購買的行為。疾病會循環發作的,有部分病人會慢性化,到了中老年會和很多生理疾病有關係,增加糖尿病、腎臟病、心臟病、老年失智的風險,嚴重者的情緒障礙病人出現自殺、自傷風險,而導致過早死亡。
情緒障礙會造成非常顯著的疾病負擔,郭柏秀表示,在公共衛生上,人從出生到死亡之間,如果因為疾病造成過早死亡或是處在健康損失期間,而無法執行原本的功能,造成社會勞動力、家庭功能的損失。憂鬱症與躁鬱症占整體精神健康狀況疾病負擔的一半,這二大類情緒障礙的疾病,對社群上、社會上有非常大的影響;若細分其年齡層的話,情緒障礙問題不是特定在某一個特定的年齡,其實是從非常年輕到老年都有可能發生。而憂鬱和躁鬱影響最大的是從青少年到中壯年的這段時間;在大學或研究所時期,十五至二十四歲的年輕人憂鬱排名第一、躁鬱排第三。
研究顯示,全球憂鬱症盛行率約十五%,約每六至七人中就有一人有憂鬱症,遺傳影響估計約三十%至四十%;而躁鬱症的盛行率為二‧四,約每二十五人就有一人,遺傳影響估計為六十%至八十%。皆會受到社會、生活型態、環境因子等影響,像是比較低的社經地位、比較高的生活壓力、小時候受到虐待、睡不好、空污、體質等,情緒障礙會受到本身與生俱來的遺傳因子影響。
這兩項研究則納入東亞、南亞、非洲裔與拉丁裔等多元種族樣本:其中憂鬱症研究樣本超過五百萬人、雙極性情感疾患樣本逾二九○萬人參與。結果分別識別出六九七個與憂鬱症、二九八個與雙極性情感疾患風險相關的遺傳位點,這些結果較先前既有報告多出近四倍。研究者因而可優先鎖定三○八個憂鬱症、及三十六個雙極性情感疾患的關鍵基因進入後續分析。
雖然單一基因變異對情緒疾患風險的影響輕微,但多重變異疊加後將顯著提高發病機率。研究團隊進一步發現,這些識別出的基因信號高度富集於前額葉皮質與海馬迴的GABA中間神經元與中型多棘神經元;更意外點出腸道與胰臟細胞的潛在參與。這些細胞類型與新的機制線索,有望指引未來研發更具選擇性的新藥。
團隊利用新發現的數百種變異,顯著提升個人化風險預測模型的精確度,並提出將現有慢性疼痛藥物 Pregabalin、促醒或聰明藥Modafinil ,以及其他作用於神經傳導物質系統的治療,納入憂鬱症與雙極性情感疾患的藥物再利用候選清單,為未來臨床試驗與早期介入提供重要參考。她表示,二項研究證據支持,憂鬱症與躁鬱症屬於多基因疾病,需要上百個基因的微小效應累積,共同作用下增加患病風險。基因研究指出了潛在的細胞機制(從大腦突觸到腸道細胞)與藥物靶點的連結,提供未來探究新的治療方向與機轉的可能性。
情緒障礙是一種廣泛的精神疾病類別,特徵是情緒失調,影響思維、行為和整體功能,分為二項:憂鬱症和雙極性情感疾患(躁鬱症)。憂鬱症會有長達一段時間的憂鬱情緒、對很多事情都提不起興趣、沒有能量、感到疲憊,社交上會受到影響。躁鬱症則是有增加非常多的能量,不用睡也感到精力充沛,增加很多目的取向的活動,有衝動購買的行為。疾病會循環發作的,有部分病人會慢性化,到了中老年會和很多生理疾病有關係,增加糖尿病、腎臟病、心臟病、老年失智的風險,嚴重者的情緒障礙病人出現自殺、自傷風險,而導致過早死亡。
情緒障礙會造成非常顯著的疾病負擔,郭柏秀表示,在公共衛生上,人從出生到死亡之間,如果因為疾病造成過早死亡或是處在健康損失期間,而無法執行原本的功能,造成社會勞動力、家庭功能的損失。憂鬱症與躁鬱症占整體精神健康狀況疾病負擔的一半,這二大類情緒障礙的疾病,對社群上、社會上有非常大的影響;若細分其年齡層的話,情緒障礙問題不是特定在某一個特定的年齡,其實是從非常年輕到老年都有可能發生。而憂鬱和躁鬱影響最大的是從青少年到中壯年的這段時間;在大學或研究所時期,十五至二十四歲的年輕人憂鬱排名第一、躁鬱排第三。
研究顯示,全球憂鬱症盛行率約十五%,約每六至七人中就有一人有憂鬱症,遺傳影響估計約三十%至四十%;而躁鬱症的盛行率為二‧四,約每二十五人就有一人,遺傳影響估計為六十%至八十%。皆會受到社會、生活型態、環境因子等影響,像是比較低的社經地位、比較高的生活壓力、小時候受到虐待、睡不好、空污、體質等,情緒障礙會受到本身與生俱來的遺傳因子影響。
這兩項研究則納入東亞、南亞、非洲裔與拉丁裔等多元種族樣本:其中憂鬱症研究樣本超過五百萬人、雙極性情感疾患樣本逾二九○萬人參與。結果分別識別出六九七個與憂鬱症、二九八個與雙極性情感疾患風險相關的遺傳位點,這些結果較先前既有報告多出近四倍。研究者因而可優先鎖定三○八個憂鬱症、及三十六個雙極性情感疾患的關鍵基因進入後續分析。
雖然單一基因變異對情緒疾患風險的影響輕微,但多重變異疊加後將顯著提高發病機率。研究團隊進一步發現,這些識別出的基因信號高度富集於前額葉皮質與海馬迴的GABA中間神經元與中型多棘神經元;更意外點出腸道與胰臟細胞的潛在參與。這些細胞類型與新的機制線索,有望指引未來研發更具選擇性的新藥。
團隊利用新發現的數百種變異,顯著提升個人化風險預測模型的精確度,並提出將現有慢性疼痛藥物 Pregabalin、促醒或聰明藥Modafinil ,以及其他作用於神經傳導物質系統的治療,納入憂鬱症與雙極性情感疾患的藥物再利用候選清單,為未來臨床試驗與早期介入提供重要參考。她表示,二項研究證據支持,憂鬱症與躁鬱症屬於多基因疾病,需要上百個基因的微小效應累積,共同作用下增加患病風險。基因研究指出了潛在的細胞機制(從大腦突觸到腸道細胞)與藥物靶點的連結,提供未來探究新的治療方向與機轉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