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死因 自殺重回前十名
【記者鍾佩芳/台北報導】 2025/06/17

癌症已連續四十三年居十大死因首位,衛福部國民健康署副署長賈淑麗表示,今年年初開始擴大五癌篩檢到目前為止,除了口腔癌之外,四大癌症的篩檢的量增加了五十萬人,那其中十二萬人是原來就符合原來篩檢條件的,那三十八萬人是今年符合條件的人參與了癌症篩檢,預估今年看能不能到達六七七萬的目標數。

提升早期癌症篩檢,長期觀察,癌症標準化死亡率呈下降趨勢。一一三年癌症篩檢量共四八一萬人、發現癌前病變五萬七一二人及癌症數一萬一○一○人。

中央健康保險署副署長龐一鳴說,提升癌症精準醫療,給付次世代基因檢測,找到對的基因、對的標靶藥物,對病人的病情控制可以是事半功倍,可以省掉很多不必要的藥費支出;自去年五月至今年四月,已有四十九家醫院來申報,有二六○三件,服務範圍會隨著科技進步再擴大。現在的次世代基因檢測項目非常多,健保的政策就是有對應好的治療方法時,就會讓檢驗方法納入給付。政策就是讓精準的檢測對應精準的治療,這項目會持續的成長。一一三年五月起給付十二種癌症之NGS檢測,十二月起再新增類癌症之單基因檢測。

加速癌症新藥給付,接軌國際治療指引。二○二二年健保挹注癌症的藥費是四‧七億元,到二○二三為五十五‧二億元,二○二四年為一三二‧二億元,對癌藥的投資愈來愈大。其次也改變很多行政的措施,包括一一二年實施的暫時性支付,及一一三年實施的平行審查,及時幫助民眾快速導入好用的新藥。今年編列五十億元癌症新藥基金,後續視財源及醫療需求情況,逐步擴大至百億元規模。

新冠肺炎由一一二年第六名降至第十四名,死亡數減少六千人,減少幅度將近七成,以六十五歲以上死亡數下降最多,死亡人數能明顯下降與持續提供公費疫苗、公費抗病毒藥物,降低染疫後重症和死亡的風險。疾管署發言人羅一鈞說,新冠疫情高峰期剛過,目前處在高原期,今年統計到六月二日,死亡人數為八十一人,較去年同期的一千人相比,降低非常多。死亡人數會持續下降,預估今年可望降到二十名之外。

肺炎仍位於十大死因的第三位,一一三年肺炎死亡人數一萬七二五九人,較一一二年增五五七人,就標準化死亡率來看,微幅增加百分之○‧六。羅一鈞表示,國內專家認為,肺炎屬生理病程終點現象,易隨人口老化而增加;經分析,肺炎死亡診斷碼九十五%以上為J十八(未特定病原),非單一特定病毒或細菌所導致,疾管署持續宣導落實各項公衛預防手段,包括推廣疫苗接種、洗手和戴口罩、及抗藥性防治。公費提供十三價結合型肺炎鏈球菌疫苗(PCV13)、二十三價肺炎鏈球菌多醣體疫苗(PPV23),鼓勵符合對象接種疫苗,增加抵抗力。

初步看來,上周疫情就診人次較前一周下降五至六%,有逐漸下降的趨勢,整個流行期會到八月初,會再看後續變化;且隨著暑假開始,預計校園群聚而增加傳播的風險會大幅降低,是否會提前結束,會再就之後的就診人數來做重新評估,夏季這波疫情比預期來得小,原一度預估單周就診人次會超過二十萬人次,但其實最高為七萬,評估秋冬會再有一波新冠疫情的機率蠻高的,預計會在十月一日提供最新的流感和新冠疫苗的開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