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聲疲憊 副交感神經沒啟動
【記者鍾佩芳/台北報導】 2025/06/19

現代人生活緊湊,白天的工作節奏、社群互動,以及如咖啡因、手機藍光等外在刺激,會讓「交感神經」長時間維持高張,導致夜晚雖然上床,大腦與身體卻仍停留在警覺節奏中,未切換到夜間的「副交感神經」,因此難以真正進入深層休息。許瑛倢醫師指出,睡眠品質不佳,往往是因為自律神經沒能順利切換到夜間所需的狀態。雖然無法用大腦直接控制它,但可透過嗅覺與觸覺引導,加上節奏緩慢的呼吸,能有效幫助副交感神經啟動,讓身體準備好進入真正的休息模式。

根據二○二五年最新一份涵蓋二九○六人的《睡前習慣調查》顯示,僅有三十一%的人認為自己睡得好,有高達六十二%回答「醒來仍覺得累」。這類現象雖不構成醫學定義上的失眠症,卻成為現代人迅速蔓延的「無聲疲憊」。

在副交感神經無法啟動的身體狀態中,若能給予明確、可辨識的感官訊號,就可能改變睡眠品質的走向。刊登於Complementary Therapiesin Medicine的一項研究指出,來自特定植物中的活性分子,讓受試者血液中的褪黑激素濃度顯著提升。

許瑛倢醫師補充,肌膚是最大的感官器官,能經由塗抹時的觸感,吸收物質與傳遞安定的訊號;嗅覺會連接大腦的邊緣系統,觸發情緒、自律神經相關的反應。利用觸感吸收、嗅覺引導,這種雙路協奏的方式,能夠透過神經傳遞入眠訊號,提升睡眠品質。

建議可搭配三個睡前小動作,為身體切換到好眠狀態:一、規律的慢速呼吸:呼吸是主動能控制的副交感神經方式之一。使用鼻呼吸能夠更加乘放鬆效果。在需要放鬆、助眠、抗焦慮時,練習規律的深呼吸,是最簡單也最有效的工具之一。二、溫和的伸展運動:睡前進行輕柔的伸展運動,有助於釋放肌肉緊張,平衡自律神經,促進深層放鬆。三、創造舒適的睡眠環境:提早調暗環境燈光、降低噪音、保持適宜的室溫,這些環境因素有助於減少交感神經的刺激,促進副交感神經的活躍,為良好的睡眠打下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