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處方箋改用成分名 打破原廠藥迷思
2024/08/13

近年來,醫藥界缺藥頻傳,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副署長龐一鳴表示,藥品缺藥,有時是只缺某一種商品,其他相同成分的藥品並不缺,衛福部將推動醫療單位開立的處方箋以成分名即藥學名取代商品名,希望改變民眾的觀念,打破「原廠藥」迷思,預計十月起從牙科診所開始試辦,抹取二階段漸進式執行,目前牙醫診所多數已釋出處方箋,處方箋以成分名取代商品名,初步評估執行上相對容易,第一階段原申報方式不變,如醫師標示藥品不可替代時,必須註明不可替代原因,並敘述清楚,因而間接讓藥品可以替代,相信可逐步避免社區藥局無同商品庫存時,無法使用其他同成分藥的困境。

藥界過去曾經多次倡議醫療機構跟上國際腳步,醫療單位開立的處方箋以成分名取代商品名,打破「原廠藥」的迷思。龐一鳴副署長說,因應外界需求與參考國際做法,是必須要考慮的做法。

龐一鳴表示,健保開辦之初,因申報涉及費用一定要使用商品名,系統設計才會如此設計,「現在麻煩的不僅是習慣,系統也需大調整」,預計試辦半年後,牙科診所系統必須重新完成設定,藥品處方箋再改為成分名申報。至於醫院、西醫基層診所試辦,視牙醫實施成果而定,暫無時間表。

藥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黃金舜過去曾表示,多數國家醫療單位開立處方箋上不會寫出商品名,「學名藥寫成分就好」,但台灣卻採取處方箋皆以商品名為主,只要單一廠商的產品缺貨,就容易出現明明有同成分、同劑量替代藥,但民眾卻不願意使用。

黃金舜說,以常出現缺貨的「普拿疼」為例,普拿疼是鎮痛、解熱劑,成分就是乙醯氨酚,有多達十多種可替代品項。若處方箋上寫的是「普拿疼」,而不是「乙醯氨酚」,一旦普拿疼缺貨,藥師、藥劑生就難以調劑。期望此項改革措施能加快腳步,積極進行,讓健保永續經營。

藥品經過研發過程,耗費鉅額經費成本,好不容易取得合法藥證,並上市後,原廠藥在專利權的保障下,可以獨占全球市場一段時間。然而,一旦專利期限期滿,全球的藥廠都可以生產並上市符合各國製藥品質標準的相同藥品。因此專利權的保護可以鼓勵藥廠願意進行研發,而學名藥由於主成分與原廠藥相同,省去了臨床試驗的高昂成本,因此價格相對比較低。兩者價格雖然落差大,但治療效果相當。

牙醫診所預計試行處方箋新制,基本上可以確保學名藥的成分藥供應無虞,藥師可以根據健保給付的藥品品項來選擇相同成分藥,並在用藥指導時清楚告知所選的廠牌。

針對牙科診所處方首先進行變革,主要考慮民眾就醫習慣及醫師處方行為,目前有九成的牙科都是在診所就醫,不到一成在醫院就醫,而牙科用藥以抗生素、消炎、止痛藥三類為主,相對單純,診療後的處方箋有高達九成以上都是在社區藥局領取。

病患如果能多了解自己所服用的藥品,就會發現學名藥也可以達到治療效果,而自行查詢健保藥品品項後若有疑問,也可與社區藥局藥師討論而更加信賴新政策。

反對此項處方箋改用學名藥即成分藥的對象有三:

其一、醫藥知識不足的病患民眾,這些民眾常迷思在「原廠藥」思維之中,殊不知藥品用來治病是其主成分,除了藥品主成分之外,尚有賦形劑、黏稠劑、濃稠劑、釋放劑等等非主成分,這些不得影響藥品治療效果,病患民眾要知道治病的主成分,也就是學名藥即可,而要讓民眾瞭解此點就必須由醫師對病人進行衛生教育,或由藥師、藥劑生進行。

其二、有些醫師因在臨床上習慣用某種廠牌商品藥,對其他廠商的商品藥「沒信心」,因此也反對此項改革,雖然有傳言醫師與藥廠、藥商業務員勾結,非用某藥廠的藥不可,但我們寧願相信這只是傳言,畢竟醫德是所有道德之首。

其三、製藥廠商,藥商跟生意人一樣,最好壟斷所有市場,把「原廠藥」的觀念深入民眾心中,但這是不道德的行為,可能延誤病患的病情除了上述三個對象外,另有醫事團體提到新制恐有違反藥師法第十七條之嫌,即藥師調劑「應按照處方,不得錯誤,如藥品未備或缺乏時,應通知原處方醫師,請其更換,不得任意省略或代以他藥」。但是衛福部醫事司副司長劉玉菁表示,醫師法中要求醫師在處方上需清楚載明醫師姓名及病人姓名、年齡和藥名,而對藥名的書寫方式,並沒有特別限制是商品名或成分名、藥學名,而藥師法第十七條主要是對於藥師個人行為的認定,與新制並不衝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