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两岸学术与教育交流 宜进不宜退
教育部长郑英耀日前表态,不鼓励甚至反对、禁止学校与大陆交流;虽然隔日改口称「这样的帽子我承担不起」,只是因为当前两岸关系紧张,提醒学生与师长在橙色旅游警示下,应慎重考虑,并多鼓励能与欧美先进和民主国家交流。
其实检视民进党政府相关部会首长对两岸关系的表态,要数郑英耀这番话最为「激进」;但相关部会首长的表态也不难发现一个共同点,这些放话不是单纯的揣摩上意,而是「众星拱月」的落实上意。尤其声称愿意与习近平「共进晚餐」的赖清德总统,台湾民众、甚至全世界应该都知道他的「上意」,改善两岸关系几乎很难和赖清德画上等号,因此政府首长包括民进党立委,「擦枪走火」诠释两岸政策,并不意外。
但是身为掌管全台校园的教育部长,说出禁止两岸校园交流的「内心话」,不免会对各级学校产生寒蝉效应,即使改口称只是「不鼓励」,相信校方为了避免「麻烦」,可能因而自动「禁止」进行与对岸的交流。教育首长信口带风向,校园理当不会置若罔闻,负面效应却影响深远。台湾的教育环境,在民进党主政这些年,从课纲到政治幽灵重返校园,已经让原本应该是最乾净的学习空间遭到污染;针对管中闵的「大学脊梁」风波,更严重伤害最高学府台大的声誉。最近也发生校园内拿大罢免等议题当教材的事件,都已令人忧心台湾学术与教育的发展,郑英耀再追加重炮一击,後果更是难以估计。
两岸开启校园交流,其实是在李登辉执政时期,当年来台交换学习的学生都是上选之才。尔後在陈水扁总统任内,更在《台湾地区与大陆地区人民关系条例》的规范下,两岸人民交流逐步建立法律架构,也是两岸教育学术交流的关键转变。此後政党再轮替的蔡英文执政期间,尽管两岸关系陷入低潮,但疫情前学术往来依旧正常。如今赖清德主政才一年,却让两岸关系恶化到危险边缘,教育部长开这一枪,无异提油浇火。
两岸学术与教育交流,长期以来都是正面的影响。对学生而言,提供多元的升学与进修管道,拉近距离并扩大彼此视野,激发互动提升竞争力;对学校而言,调节供需失衡促进正常发展,强化交流弥补教育资源不足,提升大学竞争力与研究机构进步;对企业而言,扩大选才范围强化企业体质,增进产学合作机会创新育成,互助互利提升高科技研发与创造新价值;对社会而言,提升两岸民众相互理解,进而产生互信,有助於增进两岸和平发展。
正因为利多於弊,两岸学术与教育交流究竟「危险」在哪里?教育部长不能只是给个含糊笼统的答案「不鼓励」;反之,若要改善两岸关系,学术与教育交流,更才是良性的解方。
所谓橙色旅游警示,不该是不鼓励两岸学术与教育交流的藉口,民进党政府应找回当初反对箝制校园的初衷,除了有效解决两岸观光旅游症结,更不宜动辄扣上大帽,阻挠两岸民间互动。锁岛政策绝对是错误方向,尤其攸关台湾新生代的宏观与前途,从校园下手相当不智;台湾更应有自信欢迎两岸学术与教育交流,尤其台湾向来不是把自由与民主当做招牌吗?
两岸长期学术与教育交流,累积的丰硕成果摆在眼前,切勿因褊狭的意识形态,阻断了台湾下一代的青春大道。
其实检视民进党政府相关部会首长对两岸关系的表态,要数郑英耀这番话最为「激进」;但相关部会首长的表态也不难发现一个共同点,这些放话不是单纯的揣摩上意,而是「众星拱月」的落实上意。尤其声称愿意与习近平「共进晚餐」的赖清德总统,台湾民众、甚至全世界应该都知道他的「上意」,改善两岸关系几乎很难和赖清德画上等号,因此政府首长包括民进党立委,「擦枪走火」诠释两岸政策,并不意外。
但是身为掌管全台校园的教育部长,说出禁止两岸校园交流的「内心话」,不免会对各级学校产生寒蝉效应,即使改口称只是「不鼓励」,相信校方为了避免「麻烦」,可能因而自动「禁止」进行与对岸的交流。教育首长信口带风向,校园理当不会置若罔闻,负面效应却影响深远。台湾的教育环境,在民进党主政这些年,从课纲到政治幽灵重返校园,已经让原本应该是最乾净的学习空间遭到污染;针对管中闵的「大学脊梁」风波,更严重伤害最高学府台大的声誉。最近也发生校园内拿大罢免等议题当教材的事件,都已令人忧心台湾学术与教育的发展,郑英耀再追加重炮一击,後果更是难以估计。
两岸开启校园交流,其实是在李登辉执政时期,当年来台交换学习的学生都是上选之才。尔後在陈水扁总统任内,更在《台湾地区与大陆地区人民关系条例》的规范下,两岸人民交流逐步建立法律架构,也是两岸教育学术交流的关键转变。此後政党再轮替的蔡英文执政期间,尽管两岸关系陷入低潮,但疫情前学术往来依旧正常。如今赖清德主政才一年,却让两岸关系恶化到危险边缘,教育部长开这一枪,无异提油浇火。
两岸学术与教育交流,长期以来都是正面的影响。对学生而言,提供多元的升学与进修管道,拉近距离并扩大彼此视野,激发互动提升竞争力;对学校而言,调节供需失衡促进正常发展,强化交流弥补教育资源不足,提升大学竞争力与研究机构进步;对企业而言,扩大选才范围强化企业体质,增进产学合作机会创新育成,互助互利提升高科技研发与创造新价值;对社会而言,提升两岸民众相互理解,进而产生互信,有助於增进两岸和平发展。
正因为利多於弊,两岸学术与教育交流究竟「危险」在哪里?教育部长不能只是给个含糊笼统的答案「不鼓励」;反之,若要改善两岸关系,学术与教育交流,更才是良性的解方。
所谓橙色旅游警示,不该是不鼓励两岸学术与教育交流的藉口,民进党政府应找回当初反对箝制校园的初衷,除了有效解决两岸观光旅游症结,更不宜动辄扣上大帽,阻挠两岸民间互动。锁岛政策绝对是错误方向,尤其攸关台湾新生代的宏观与前途,从校园下手相当不智;台湾更应有自信欢迎两岸学术与教育交流,尤其台湾向来不是把自由与民主当做招牌吗?
两岸长期学术与教育交流,累积的丰硕成果摆在眼前,切勿因褊狭的意识形态,阻断了台湾下一代的青春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