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藝中心接班人好戲台 精采演出

▲由國立傳統藝術中心主辦的「傳統藝術接班人-駐園演出計畫」接班人好戲台,【屏東縣台灣原住民文化研究會】規劃「排灣族男女情歌對唱」的專題,透過口、鼻笛與歌謠,吟唱出排灣族人濃濃的情意。(圖:傳藝中心提供)
由國立傳統藝術中心主辦的「傳統藝術接班人-駐園演出計畫」接班人好戲台,自一○六年至今已連續辦理九年,累積超過卅六萬人次欣賞演出,成果豐碩,並獲得觀眾正面好評。一一四年二月廿二日起登場的一一四年「接班人好戲台」共計推出八種表演類別,包含說唱、說唱曲藝、布袋戲、歌仔戲、北管音樂、北管戲曲、宜蘭本地歌仔及排灣族口、鼻笛等,不僅延續以往豐富精采的表演類別與經典劇目,亦有新增不少團隊精進的優質劇目,令人眼睛一亮。
「接班人好戲台」今年上半年已演出超過二00場、吸引約二萬五千名觀眾觀賞,接下來到十一月十日,除每週三及暑假七、八月的周末外,每日兩場次,將繼續在宜蘭園區各場地帶來多元且令人驚喜的演出。此外,亦有能認識及體驗臺灣傳統工藝的「接班人好手路」,在展示館傳藝工坊每日都有不同的工藝師駐園與民眾交流互動,歡迎民眾一起前來宜蘭園區感受臺灣傳統工藝與表演藝術的內涵與魅力。
詳情請洽傳藝中心官網(https://www.ncfta.gov.tw/)或「接班人好戲台」活動網頁(https://ppsta.ncfta.gov.tw/home/zh-tw)。
今年一一四年首次入選的團隊包括宜蘭在地的宜蘭本地歌仔團隊【壯三新涼樂團】,演繹具有濃厚歌仔原鄉氣息的落地掃,帶來經典《呂蒙正》之〈桃花過渡〉與《陳三五娘》之〈拋荔枝〉;【台北曲藝團】則由年輕藝生搭配資深相聲演員以對口相聲詮釋新時代說唱曲藝風貌,演出包括傳統、新編以及即興的《說唱嬉遊記》與《我愛相聲狂》兩套節目,為民眾展現新時代相聲藝術的魅力。
連年入選的【屏東縣台灣原住民文化研究會】此次規劃「排灣族男女情歌對唱」的專題,透過口、鼻笛與歌謠,吟唱出排灣族人濃濃的情意,如同百步蛇祝福著族人;以傳承臺灣說唱為重點的【微笑唸歌團】,特別設計可愛的動畫與台語字幕,將老故事「山伯英台」唱唸出另一番趣味情調;臺北老字號歌仔戲團隊【民權歌劇團】帶來傳統戲中較少演出的「孟姜女」故事,〈鍾情〉一折主打生旦情愛經典橋段,〈三打城隍〉則以丑角貫穿劇情,情節詼諧幽默,兩折音樂層次豐富,展現後場音樂的多元情感;【財團法人廖瓊枝歌仔戲文教基金會】則演出國寶藝師廖瓊枝手把手傳承的經典好戲《李三娘》之〈井邊相會〉,敘述母子相逢卻不相識的悲情酸楚,考驗演員作表功力。
在北管藝術部分,【翠蘭戲曲工作坊】下半年帶來北管福路折子戲《探五陽》之〈金蓮觀星〉,劇情起伏迭宕,對白諧趣,被視為「福路派」入門戲之一;【臺北木偶劇團】、【延樂軒北管劇團】則分別以北管布袋戲《南天門》選折,以及以活潑圖畫搭配的方式演出〈望兒樓〉、〈機房〉故事,透過多元形式,展現傳統北管音樂層次豐富的動人樣貌;老少咸宜的布袋戲則有傳承自國寶藝師陳錫煌的【山宛然劇團】、【弘宛然古典布袋戲團】、【陳錫煌傳統掌中劇團】、【彰藝園掌中劇團】、【台中聲五洲掌中劇團】,他們將各自帶來藝師傳授技藝開枝散葉後的各家精采好戲,展現最能代表臺灣印象的指掌風華。
「接班人好戲台」今年上半年已演出超過二00場、吸引約二萬五千名觀眾觀賞,接下來到十一月十日,除每週三及暑假七、八月的周末外,每日兩場次,將繼續在宜蘭園區各場地帶來多元且令人驚喜的演出。此外,亦有能認識及體驗臺灣傳統工藝的「接班人好手路」,在展示館傳藝工坊每日都有不同的工藝師駐園與民眾交流互動,歡迎民眾一起前來宜蘭園區感受臺灣傳統工藝與表演藝術的內涵與魅力。
詳情請洽傳藝中心官網(https://www.ncfta.gov.tw/)或「接班人好戲台」活動網頁(https://ppsta.ncfta.gov.tw/home/zh-tw)。
今年一一四年首次入選的團隊包括宜蘭在地的宜蘭本地歌仔團隊【壯三新涼樂團】,演繹具有濃厚歌仔原鄉氣息的落地掃,帶來經典《呂蒙正》之〈桃花過渡〉與《陳三五娘》之〈拋荔枝〉;【台北曲藝團】則由年輕藝生搭配資深相聲演員以對口相聲詮釋新時代說唱曲藝風貌,演出包括傳統、新編以及即興的《說唱嬉遊記》與《我愛相聲狂》兩套節目,為民眾展現新時代相聲藝術的魅力。
連年入選的【屏東縣台灣原住民文化研究會】此次規劃「排灣族男女情歌對唱」的專題,透過口、鼻笛與歌謠,吟唱出排灣族人濃濃的情意,如同百步蛇祝福著族人;以傳承臺灣說唱為重點的【微笑唸歌團】,特別設計可愛的動畫與台語字幕,將老故事「山伯英台」唱唸出另一番趣味情調;臺北老字號歌仔戲團隊【民權歌劇團】帶來傳統戲中較少演出的「孟姜女」故事,〈鍾情〉一折主打生旦情愛經典橋段,〈三打城隍〉則以丑角貫穿劇情,情節詼諧幽默,兩折音樂層次豐富,展現後場音樂的多元情感;【財團法人廖瓊枝歌仔戲文教基金會】則演出國寶藝師廖瓊枝手把手傳承的經典好戲《李三娘》之〈井邊相會〉,敘述母子相逢卻不相識的悲情酸楚,考驗演員作表功力。
在北管藝術部分,【翠蘭戲曲工作坊】下半年帶來北管福路折子戲《探五陽》之〈金蓮觀星〉,劇情起伏迭宕,對白諧趣,被視為「福路派」入門戲之一;【臺北木偶劇團】、【延樂軒北管劇團】則分別以北管布袋戲《南天門》選折,以及以活潑圖畫搭配的方式演出〈望兒樓〉、〈機房〉故事,透過多元形式,展現傳統北管音樂層次豐富的動人樣貌;老少咸宜的布袋戲則有傳承自國寶藝師陳錫煌的【山宛然劇團】、【弘宛然古典布袋戲團】、【陳錫煌傳統掌中劇團】、【彰藝園掌中劇團】、【台中聲五洲掌中劇團】,他們將各自帶來藝師傳授技藝開枝散葉後的各家精采好戲,展現最能代表臺灣印象的指掌風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