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荸薺憶伍君(二)
明代滑浩《野荸薺》詩雲:
野荸薺,生稻畦,苦薅不盡心力疲。
造物有意防民饑,年來水患絕五穀,爾獨結實何累累。
這首詩的大致意思是,野荸薺生長在稻田裏,人們辛苦地薅除卻難以除盡,耗費了很多心力。上天似乎有意要防備百姓遭受饑荒,近年來水患頻發,致使五穀無法正常生長,而只有野荸薺結出了累累果實。
《安定郡瑞安伍氏宗譜》記載:伍子胥第廿八世裔孫啟申公,自南北朝時期南遷至福建泉州定居。衍至廿二世希學公同堂兄希範公,於唐末宋初遷至東甌平陽落灣。明成化年間以鐸公一支遷居瑞安廿一都周村上河莊。清末,其後裔分居瑞安雲周嶼頭。令人好奇的是,這支伍子胥後裔的遷徙路線與荸薺種植範圍的擴展之間,是否存在著某種關聯。
依據他們的遷徙路徑,查閱江西、福建以及溫州各縣的荸薺種植歷史,史料大多僅簡略記載其始於明清時期。然而,北宋江西詩人鄭獬的《采鳧茨》、南宋福建莆田陳宓的《鳧茈餉王丞》、福建仙遊縣王邁的《送地栗與囊山應叟和尚》,以及南宋瑞安葉適的《梁父吟並序》等詩篇中,均提及了荸薺。難道是因為荸薺過於平凡,未能引起史學家的關注,抑或是歷史的塵埃過於厚重,已然完全掩蓋了伍子胥在吳越大地引種、推廣荸薺的痕跡?
新中國成立後,瑞安以鐸公伍氏後裔中的才俊紛紛離開家鄉,走向祖國五湖四海。說來也怪,其中凡有大成就者,幾乎都工作生活在古楚大地、長江流域,且多從事科學、藝術及與水相關的職業:
第十六世伍獻文,中國著名水生物學家,中科院院士。
第十七世伍俶儻,中國著名學者、詩人、中文學教授。
第十七世伍榮生,中國大氣學家,中科院院士。
第十七世伍霖生,中國著名畫家。
第十七世伍沂,中國水利專家。
如今,偌大的瑞安嶼頭伍宅大院已然拆建,伍氏十七世後裔中大多數已作古。不知是否仍有後人傳承端午節荸薺宴的傳統習俗。
二○二五年五月二十八日於杭州。
作者:陳再偉,原浙江省瑞安市廣播電視台主任記者
野荸薺,生稻畦,苦薅不盡心力疲。
造物有意防民饑,年來水患絕五穀,爾獨結實何累累。
這首詩的大致意思是,野荸薺生長在稻田裏,人們辛苦地薅除卻難以除盡,耗費了很多心力。上天似乎有意要防備百姓遭受饑荒,近年來水患頻發,致使五穀無法正常生長,而只有野荸薺結出了累累果實。
《安定郡瑞安伍氏宗譜》記載:伍子胥第廿八世裔孫啟申公,自南北朝時期南遷至福建泉州定居。衍至廿二世希學公同堂兄希範公,於唐末宋初遷至東甌平陽落灣。明成化年間以鐸公一支遷居瑞安廿一都周村上河莊。清末,其後裔分居瑞安雲周嶼頭。令人好奇的是,這支伍子胥後裔的遷徙路線與荸薺種植範圍的擴展之間,是否存在著某種關聯。
依據他們的遷徙路徑,查閱江西、福建以及溫州各縣的荸薺種植歷史,史料大多僅簡略記載其始於明清時期。然而,北宋江西詩人鄭獬的《采鳧茨》、南宋福建莆田陳宓的《鳧茈餉王丞》、福建仙遊縣王邁的《送地栗與囊山應叟和尚》,以及南宋瑞安葉適的《梁父吟並序》等詩篇中,均提及了荸薺。難道是因為荸薺過於平凡,未能引起史學家的關注,抑或是歷史的塵埃過於厚重,已然完全掩蓋了伍子胥在吳越大地引種、推廣荸薺的痕跡?
新中國成立後,瑞安以鐸公伍氏後裔中的才俊紛紛離開家鄉,走向祖國五湖四海。說來也怪,其中凡有大成就者,幾乎都工作生活在古楚大地、長江流域,且多從事科學、藝術及與水相關的職業:
第十六世伍獻文,中國著名水生物學家,中科院院士。
第十七世伍俶儻,中國著名學者、詩人、中文學教授。
第十七世伍榮生,中國大氣學家,中科院院士。
第十七世伍霖生,中國著名畫家。
第十七世伍沂,中國水利專家。
如今,偌大的瑞安嶼頭伍宅大院已然拆建,伍氏十七世後裔中大多數已作古。不知是否仍有後人傳承端午節荸薺宴的傳統習俗。
二○二五年五月二十八日於杭州。
作者:陳再偉,原浙江省瑞安市廣播電視台主任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