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管處偕電信公司保育阿里山山椒魚
【記者蔡榮宗/投縣報導】 2025/06/14

▲玉管處盧淑妃處長與台灣大哥大永續品牌公關部劉麗惠副總經理兼基金會執行長簽署「阿里山山椒魚保育合作備忘錄」。(圖:玉管處提供)
為積極因應全球氣候變遷及棲地破碎化對高山特有種生物所造成之衝擊,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於昨(十三)日與台灣大哥大股份有限公司舉行「阿里山山椒魚保育合作備忘錄簽署儀式」,透過結合企業ESG實踐與科學研究之合作模式,共同推動阿里山山椒魚之保育、研究與環境教育行動,並深化國家公園與企業夥伴的跨領域合作。

阿里山山椒魚(Hynobius arisanensis)為全球兩棲類小鯢科分布最南界的物種,為臺灣特有且列名於《野生動物保育法》之第二級保育類物種。二○二四年臺灣兩棲類紅皮書名錄列為國家易危物種。自一九二一年由日籍植物學者安東伊次三郎(Isajiro Ando)首次於阿里山發現迄今,對其繁殖行為、族群結構與演化歷程的了解仍屬有限。阿里山山椒魚喜棲於海拔二千公尺以上之濕冷溪流源頭,生性隱密,族群規模小且棲地隔離而呈現不連續分布,對氣候與棲地微環境變化極為敏感,長期面臨生存壓力。

玉山國家公園為阿里山山椒魚最主要的分區域之一,自二○○八年起啟動長期監測與研究計畫,迄今已超過十六年。近年更聚焦於其繁殖學、早期生活史、棲地圈養繁殖試驗與親緣地理結構等研究議題,收集對族群存續關鍵影響的水棲繁殖資料並取得多項突破性成果。在親緣地理結構研究,研究團隊應用二十組微衛星標記進行來自中央山脈、玉山山脈與阿里山山脈內政部國家公園署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的一百一十三隻阿里山山椒魚之族群遺傳結構分析,顯示其可劃分為六至八個獨立遺傳類群;在繁殖與早期生活史研究,團隊在山椒魚棲地的塔塔加管理站進行圈養及繁殖試驗,百年來首次完整記錄二筆阿里山山椒魚受精卵發育、孵化與變態過程,建立阿里山山椒魚早期生活史的第一手詳細完整影像資料,並記錄到其親代協助山椒魚蝌蚪孵化的珍貴獨特畫面,同時完成二年的幼體生長曲線紀錄。

玉管處同時在圈養試驗的整過過程,委託攝影團隊記錄,並於二○二五年完成山椒魚生活史之環教影片《雲嶺間的靜默信使:阿里山山椒魚繁殖之謎》,以科學紀錄片形式將繁殖、胚發育分化、孵化、過程與親代照護行為進行完整生命歷程影像紀錄。

玉管處處長盧淑妃表示,面對氣候變遷與生物多樣性危機的時代挑戰,國家公園的任務除了自然、人文資源保育、保護外,更須透過與學術、企業及社會公民的協作,主動構築一套具科學性、系統性與行動力的保育機制。山椒魚保育行動,是我們推動自然解方、實踐永續價值的關鍵實驗場域。未來,本處將持續推動以種原多樣基因庫保存、生活史建構與長期監測為核心的研究平台,結合企業與社會參與,促進跨領域保育行動落實,讓這群來自冰河時期的微笑精靈,得以在玉山的群山與溪谷中繼續書寫演化與希望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