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科大建築畢業展映照時代精神 形塑當代空間文化

▲臺科大建築系114年畢業展以「時間之上Timeless」為策展主軸,呈現多元融合與自由探索的設計場域。(圖:臺科大提供)
臺科大十三日表示,該校建築系一一四年畢業展於十三日至十六日,在松菸一號倉庫展出,共計六十件作品。展覽以「時間之上Timeless」為策展主軸,呈現多元融合與自由探索的設計場域。這些作品將超越時間,成為轉譯時代意志的建築語言。
面對台灣加速邁入超高齡社會,吳聖威在畢業設計作品「世代交會.食感共學場!」中,提出以感官體驗為重點,融合三代共學的校園提案。設計結合小學、幼兒園與日照中心,回應人口結構轉變下,校園作為社會共育載體的角色重塑。
以「十二感官」為空間組織概念,讓視覺、嗅覺、觸覺等感知在建築中被喚醒。設計核心是「食」:從種植、照護到共餐,形成老幼共處的具身互動。操場公園為場域節點,串聯屋頂農園、坡道農場、共食平台與半戶外教學區,建立融合與獨立並行的空間邏輯。
吳聖威表示,「我希望空間讓世代自然相遇,孩子與長者可以在陽光下一起種下一顆菜苗,也在日常中學會彼此理解。」這不只是建築形式的探索,更是對未來校園如何承載社會關係、支持代間連結的具體回應。
來自馬來西亞的國際學生謝俊彥,畢業設計「藻能生態館」以氣候變遷與碳排放問題為設計出發點,思考建築在永續發展中的角色。整體設計希望藉由建築主動回應環境議題,實踐生態與設計融合的理念。除了外部立面,亦導入微藻傳輸與採集系統,將培養的微藻引入室內,串聯展示與實驗空間,建構建築內外的循環體系。
謝俊彥期望藉由這個作品,推動「建築即行動」的概念,讓建築不再只是容器,而是參與生態改善與知識傳遞的積極角色。身為國際學生,他也希望從自身跨文化的視角出發,回應全球環境挑戰,為未來建築帶來更多可能性。
鍾宛庭在作品「古都新生」以台南傳統市場逐漸沒落為出發點,探討傳統場域在現代社會如何轉型。曾經熙熙攘攘的水仙宮市場,隨著時間更替,如今攤販分布混亂、營業時間零散、動線交織不清等等情況,這座原本與信仰共存的市場逐漸失去了存在感,透過重構動線、整合歷史脈絡,讓市場在保存傳統文化的同時符合現代人使用,使其在歷史與當代之間找到平衡,在城市裡重新發光。
鍾宛庭指出,傳統市場蘊藏著世代記憶與地方情感,是台南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保留這些日常風景,使台南的發展與傳統文化並進,延續屬於這座古都的獨特韻味。
一一四年畢業展總召王信超表示,此次展出的每一件作品,皆映照著創作者生命經驗一隅。創作歷程中每個階段,都是對個人記憶與建築設計之間關係的深刻提問與回應,展現每位參展者獨特視角與故事。這些作品凝聚大家在臺科大建築系四年淬鍊所形成的價值觀、專業素養與文化底蘊。
面對台灣加速邁入超高齡社會,吳聖威在畢業設計作品「世代交會.食感共學場!」中,提出以感官體驗為重點,融合三代共學的校園提案。設計結合小學、幼兒園與日照中心,回應人口結構轉變下,校園作為社會共育載體的角色重塑。
以「十二感官」為空間組織概念,讓視覺、嗅覺、觸覺等感知在建築中被喚醒。設計核心是「食」:從種植、照護到共餐,形成老幼共處的具身互動。操場公園為場域節點,串聯屋頂農園、坡道農場、共食平台與半戶外教學區,建立融合與獨立並行的空間邏輯。
吳聖威表示,「我希望空間讓世代自然相遇,孩子與長者可以在陽光下一起種下一顆菜苗,也在日常中學會彼此理解。」這不只是建築形式的探索,更是對未來校園如何承載社會關係、支持代間連結的具體回應。
來自馬來西亞的國際學生謝俊彥,畢業設計「藻能生態館」以氣候變遷與碳排放問題為設計出發點,思考建築在永續發展中的角色。整體設計希望藉由建築主動回應環境議題,實踐生態與設計融合的理念。除了外部立面,亦導入微藻傳輸與採集系統,將培養的微藻引入室內,串聯展示與實驗空間,建構建築內外的循環體系。
謝俊彥期望藉由這個作品,推動「建築即行動」的概念,讓建築不再只是容器,而是參與生態改善與知識傳遞的積極角色。身為國際學生,他也希望從自身跨文化的視角出發,回應全球環境挑戰,為未來建築帶來更多可能性。
鍾宛庭在作品「古都新生」以台南傳統市場逐漸沒落為出發點,探討傳統場域在現代社會如何轉型。曾經熙熙攘攘的水仙宮市場,隨著時間更替,如今攤販分布混亂、營業時間零散、動線交織不清等等情況,這座原本與信仰共存的市場逐漸失去了存在感,透過重構動線、整合歷史脈絡,讓市場在保存傳統文化的同時符合現代人使用,使其在歷史與當代之間找到平衡,在城市裡重新發光。
鍾宛庭指出,傳統市場蘊藏著世代記憶與地方情感,是台南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保留這些日常風景,使台南的發展與傳統文化並進,延續屬於這座古都的獨特韻味。
一一四年畢業展總召王信超表示,此次展出的每一件作品,皆映照著創作者生命經驗一隅。創作歷程中每個階段,都是對個人記憶與建築設計之間關係的深刻提問與回應,展現每位參展者獨特視角與故事。這些作品凝聚大家在臺科大建築系四年淬鍊所形成的價值觀、專業素養與文化底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