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医学新突破! 发现颤抖症核心机制及治疗契机
【记者锺佩芳/台北报导】 2024/07/24

原发性颤抖症为最常见的动作障碍疾病,占成人的四%,盛行於高龄族群(占二○%),为找出引起颤抖的机制,并协助国人相关疾病诊断与治疗,在国科会脑科技专案计画及吴大猷先生纪念奖计画的支持下,国立台湾大学医学院药理学科暨研究所潘明楷副教授研究团队发现颤抖症的核心机转,直指「颤抖」的本质,透过周期电刺激术干扰颤抖的频率,可缓解病患颤抖症状。此一系列成果,发表於国际顶尖期刊「科学转译医学」(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

该研究团队在颤抖症的致病机转领域长期深耕,关於神经回路的动态变化及频率调控研究上,已达世界顶尖的地位,以光电科技为主的动态神经记录更是其中的强项。本研究成果首次将「精确、定量的神经计算机制」引入生物学领域,将颤抖频率等生命现象转化成可以定量的数字,成功解释疾病形成的核心机转,并展现精准调节生物行为的潜力。

原发性颤抖症是常见的动作障碍疾病,在高龄族群盛行率为帕金森氏症的五倍,产生的动作性颤抖大幅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例如严重手部抖动影响饮食习惯等。由於基因和环境的复杂交互作用下,原发性颤抖症患者的致病成因不同,因此超过五○%的病患,对现行的药物治疗反应不佳,而新兴的「深脑刺激术」、「磁振导引超音波烧灼术」等技术,疗程後期的效果逐渐递减。因此,在精准医学发达的今日,这种多成因样态的疾病仍难以克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