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成國人正常型肥胖 長期影響心血管健康
年節過後,許多人開始調整作息,試圖恢復身體的最佳狀態。然而醫學專家提醒,身體代謝的穩定性不僅取決於體重數字,而是與內臟脂肪累積、腸道健康及整體代謝功能密切相關。專家表示,台灣約有七成人屬於「體重正常型肥胖」,即BMI在標準範圍內,但內臟脂肪過高,長期可能影響三高與心血管健康。
家庭醫學科專家安欣瑜醫師指出,許多台灣人體重雖正常,卻有內臟脂肪偏高的「體重正常型肥胖」(NWO),這與胰島素阻抗、血糖調控異常及血脂代謝失衡密切相關,長期恐增加三高(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壓)及心血管疾病風險。安欣瑜醫師進一步說明,內臟脂肪過多會引發慢性低度發炎,釋放如TNF-α、IL-6等發炎因子,影響胰島素敏感性與血管彈性,進而促進動脈硬化。維持良好的腸道健康、促進代謝平衡與減少內臟脂肪累積,有助於降低三高及慢性病的風險。
亞洲益生菌專家蔡英傑教授則補充,腸道菌群與代謝健康息息相關,腸道微生物影響營養吸收、脂肪儲存,並調控體內發炎機制。當腸道菌群失衡時,短鏈脂肪酸等有助於穩定代謝的物質減少,可能導致血糖波動加劇、內臟脂肪囤積,甚至影響血脂濃度,使代謝狀況惡化,進一步提升三高風險。而近年研究發現「腸腦軸」與壓力調適、情緒穩定及睡眠品質密切相關,當腸道菌群失衡,可能影響神經傳導物質的合成,導致焦慮、憂鬱,甚至影響睡眠與自律神經運作,使代謝機能進一步失衡。
年後減重風潮興起,許多人希望迅速恢復身材,對於網路上流行的「七日仙女餐」、「排毒清腸法」等較為極端減重方式。兩位專家提醒,這些短期見效的方法可能帶來更大的健康隱憂。過度限制飲食,可能導致腸道菌群失衡,影響營養吸收與代謝,導致慢性便秘及腸漏症,甚至增加復胖風險、產生溜溜球效應。
規律運動與日常小活動也是維持健康代謝的重要關鍵。安欣瑜醫師提醒,每週一五○分鐘的中強度有氧運動(如快走、慢跑)與二次肌力訓練,能有效促進脂肪代謝,而多走樓梯、打掃等日常非運動型產熱行為,也能幫助減少內臟脂肪的累積。
家庭醫學科專家安欣瑜醫師指出,許多台灣人體重雖正常,卻有內臟脂肪偏高的「體重正常型肥胖」(NWO),這與胰島素阻抗、血糖調控異常及血脂代謝失衡密切相關,長期恐增加三高(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壓)及心血管疾病風險。安欣瑜醫師進一步說明,內臟脂肪過多會引發慢性低度發炎,釋放如TNF-α、IL-6等發炎因子,影響胰島素敏感性與血管彈性,進而促進動脈硬化。維持良好的腸道健康、促進代謝平衡與減少內臟脂肪累積,有助於降低三高及慢性病的風險。
亞洲益生菌專家蔡英傑教授則補充,腸道菌群與代謝健康息息相關,腸道微生物影響營養吸收、脂肪儲存,並調控體內發炎機制。當腸道菌群失衡時,短鏈脂肪酸等有助於穩定代謝的物質減少,可能導致血糖波動加劇、內臟脂肪囤積,甚至影響血脂濃度,使代謝狀況惡化,進一步提升三高風險。而近年研究發現「腸腦軸」與壓力調適、情緒穩定及睡眠品質密切相關,當腸道菌群失衡,可能影響神經傳導物質的合成,導致焦慮、憂鬱,甚至影響睡眠與自律神經運作,使代謝機能進一步失衡。
年後減重風潮興起,許多人希望迅速恢復身材,對於網路上流行的「七日仙女餐」、「排毒清腸法」等較為極端減重方式。兩位專家提醒,這些短期見效的方法可能帶來更大的健康隱憂。過度限制飲食,可能導致腸道菌群失衡,影響營養吸收與代謝,導致慢性便秘及腸漏症,甚至增加復胖風險、產生溜溜球效應。
規律運動與日常小活動也是維持健康代謝的重要關鍵。安欣瑜醫師提醒,每週一五○分鐘的中強度有氧運動(如快走、慢跑)與二次肌力訓練,能有效促進脂肪代謝,而多走樓梯、打掃等日常非運動型產熱行為,也能幫助減少內臟脂肪的累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