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團籲增預算促進心理健康
【中央社台北廿一日電】 2025/05/22

心理健康議題越來越受重視,有民團今天向政府喊話,指目前台灣每人心理健康促進及預防經費僅十八‧六九元,低於國際,盼提升預算,並優先投入早期篩檢、預防與社區心理支持系統。

衛生福利部心理健康司日前表示,根據「台灣民眾常見精神疾患盛行率之變遷」研究顯示,國內民眾常見精神疾患包括憂鬱、焦慮等,以卅到四十五歲人口群盛行率最高,近十年(二○一○到二○二○年)的統計盛行率更高達廿五%到廿七%,也就是每四人中即有一人有心理困擾。

台灣心理健康聯盟今天透過新聞稿指出,國際已將心理健康列為國安等級問題,各國早已大幅增加心理健康預防預算,澳洲平均每人約新台幣五三五‧九八元、新加坡三五六‧九五元、泰國卅九‧七二元、韓國廿二‧五八元。

台灣心理健康聯盟表示,衛福部二○二五年至二○三○年推動「全民心理健康韌性計畫」,二○二五年預算為十億九一六三萬三千元,其中編列心理健康促進及預防預算,卻僅有象徵性的每人十八‧六九元,遠落後國際。

台灣心理健康聯盟提到,預算編列嚴重不足,且資源分配側重在精神醫療、藥酒癮及事後處遇,輕忽基礎心理健康促進的普及性預防工作。

台灣心理健康聯盟召集人張玨強調,「投入心理健康不是支出,是投資。」歐盟資助的EU-PROMENS計畫也正在廿四個國家建立心理健康能力,應將心理健康福祉納入所有相關政策領域。政府亟需全面盤整並加碼預算,推動心理健康普及化。

台灣心理健康聯盟提出三點建議,包括將心理健康預算拉升至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建議水準,至少占醫療預算十%;設立法定預算項目及比例,確保長期穩定投入;優先發展預防性心理健康服務與社區心理支持網絡。

台灣心理健康聯盟表示,心理健康不只是個人問題,更是公共健康、經濟與社會韌性的基石。面對挑戰,政府不能再等,應即刻行動,讓台灣走向一個更健康、更有韌性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