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藥性細菌威脅增 恐成感染治療新困境
【中央社台北七日電】 2025/06/08

六旬老翁因腸胃道出血併發肝膿瘍感染在三個多月內三度住院,醫療團隊發現他竟感染具MBL的抗藥性細菌。醫師指出,國內近年具抗藥性的細菌比率增加,恐成感染治療新困境。

新竹台大分院副院長盛望徽今天在「抗生素抗藥性(AMR)問題持續惡化,台灣臨床感染治療正面臨『無藥可用』的巨大危機」記者會分享,曾收治一名患有自體免疫疾病的六旬老翁,因腸胃道出血併發肝膿瘍感染,期間三度住院、歷時三個多月,使用六、七種抗生素治療卻反覆復發。

盛望徽表示,當時經血液培養確認,老翁感染的是具金屬內醯胺�(MBL)多重抗藥性機制的腸桿菌,經改以自費使用新型抗生素治療四週,並搭配手術清除感染灶,最終成功控制感染,順利康復。

盛望徽說明,一九八○年代發現,細菌只要具有MBL,就可抵抗多種抗生素;當時案例相當罕見,但從二○○九年起,開始在印度等南亞地區發現相關案例,並陸續在全球各地現蹤。目前已知有廿多種細菌會表現此酉每,國外研究指出,加護病房患者發生感染時,若為具MBL細菌,會導致死亡率從二成上升到約四成。

國內細菌抗藥性變化,盛望徽說明,國內監測顯示,大腸桿菌中具MBL的占比,從二○一二到二○一八年的十八%,上升至二○二○到二○二二年的廿四%。

另一種具碳青黴烯抗藥性的肺炎克雷伯氏菌(CRKP),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張峰義指出,國內二○二四年監測顯示,過去十年內,台灣醫學中心加護病房的感染比率,由二○一五年的廿二‧四%攀升至二○二四年的四十五‧九%;而區域醫院加護病房的增幅更達卅%。

張峰義指出,抗生素問世是人類醫學重要里程碑,但細菌抗藥性的問題也日益值得關注。研究發現,抗藥性細菌感染若延誤有效治療七十二小時,死亡率將顯著上升,及時使用適當抗生素,成為治療關鍵。

對抗抗藥性的困境,張峰義表示,目前全球針對抗藥性病原的創新抗生素研發量能不足,台灣更因抗生素藥價偏低、健保審查偏重成本效益、藥品市場小等因素,導致新藥引進困難重重。因此期盼透過合理藥價、合理流程、加速審查,幫助改善現況。

台灣感染管制學會理事長王復德表示,抗藥性已不再是單一醫療問題,而是跨農畜、環境與公共衛生的One Health(防疫一體)議題。政府應從源頭強化用藥控管,提升健保機制彈性,加速新藥導入與給付決策。同時民眾也須共同遵守抗生素等使用原則,共同擔任抑制抗藥性的守門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