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旬嬷解黑便、头晕无力小肠出血 约占肠胃道出血5%
【记者蔡清钦/台南报导】 2025/01/15

82岁陈女士长期患有末期肾脏病,每周规律洗肾三次。半个月前解便时发现变为软质黑色,偶尔还会头晕无力。就医初步诊断为消化道出血,并安排胃镜及大肠镜检查均未找到明确出血点,黑便依然没改善,只能先输血维持血色素稳定及缓解症状。经安排胶囊内视镜检查,发现空肠有出血情形,随即安排气囊式小肠镜检查并进行止血,术後症状明显获得改善,排便及颜色正常,体力也恢复很多,後续追踪血色素没再下降。

奇美医院胃肠肝胆科主治医师吴佩睿指出,小肠出血较不常见,占肠胃道出血约5%,但老年人、慢性肾脏病、心血管疾病、肝硬化或使用某些药物(非类固醇抗发炎药、抗凝血剂或抗血小板药物)者小肠出血的机率会比较大。

小肠长度长达5至6公尺,又位於肠道的中段,是一般传统胃镜及大肠镜较难达到区域;且电脑断层及核医肠胃道出血扫描等,对少量出血的小肠出血诊断率并不高,因此小肠出血在诊断治疗上较为困难,因此在经过完整的胃镜、大肠镜检查後,会考虑胶囊内视镜检查,若有发现疑似的出血点,再安排气囊式小肠镜进行止血。

吴佩睿说明,胶囊内视镜是做成胶囊形状的相机,病人吞入後可在肠道内连续拍照8至12小时,可以完整地「看」到小肠内的疑似病灶,但缺点是只能看而无法做治疗。一般若病人没有肠胃道狭窄、阻塞、装心脏节律器或怀孕者皆可使用。以目前健保来说,若重复做过二次以上的胃镜、大肠镜,且电脑断层或核医出血扫描皆无法找出出血原因时,可以健保给付此项检查。

若胶囊内视镜发现疑似的出血点,医师会根据胶囊的定位结果,选择由口或肛门做气囊式小肠镜检查,并进行止血。气囊式小肠镜是侵入性较高的检查且耗时较长,需全程镇静或麻醉以减缓检查过程的不适,但能有效解决小肠出血的诊断与治疗难题,让病人改善症状。

吴佩睿提醒民众,出现黑便、暗红便、血便、不明原因慢性贫血及腹痛,应尽早就医,并根据医师建议进行相关检查,厘清病灶并治疗,避免病情恶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