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肌少症 先调脾胃吸收功能
【记者李叔霖/台北报导】 2025/01/15

所谓肌少症是指肌肉量减少,加上肌肉力量与功能逐渐流失。开业中医师康涵菁表示,传统中医认为,肌少症必须治疗,大多以调理脾胃吸收功能为原则。脾主肌肉、肝主筋、肾主骨,因此会以健脾益气、补益肝肾的治疗原则来处方药物,但每个人的体质还是会有不同,仍需经由中医师诊治方能取得最好疗效。

康医师指出,除了中药治疗,针灸也可以改善肌少症。《黄帝内经》中就提出了「治痿独取阳明」的论点,「阳明」即是人体十四经络中的「阳明经」。因此,治疗主要选择手阳明大肠经及足阳明胃经穴位,这些经络穴位主要分布在人体四肢肌肉较为丰厚的部位,如手肘的曲池穴,足部的丰隆穴等,可以改善肌少症肌肉痿软无力,活动功能差以及疼痛的症状。

康涵菁医师进一步指出,民众必须了解肌少症的危险因子,第一,年龄老化,年龄的变化会造成肌肉组织下降,根据统计数字显示,从三十岁至七十岁,每十年肌肉质量会下降百分之六;四十岁以後下降速度会变得更快;六十岁以後,每年以百分之一·四至二·五的速度逐渐减少。

第二,营养不良,营养不良、蛋白质摄取不足、过度饮酒等,都容易有肌少症的危机。过度饮酒会造成营养不良,这是因为饮酒过量,身体在取得很多热量的情况下,通常不会想再去摄取其他食物,但酒精中并没有足够的蛋白质,仅仅只有热量而已,就会间接造成营养不良。

第三,活动量不足,活动量太低、长时间卧床等,都是加速肌少症变化的因素。第四,慢性病,举例来说,比如糖尿病、心脏疾病、肝脏疾病、肾脏疾病、骨质疏松症等慢性疾病的变化,也都会间接造成肌少症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