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旬婦胃腸道基質瘤惡化 切除部分胃及膽囊病情好轉
【記者李叔霖/台北報導】 2025/02/20

七十二歲林姓老婦人,三年前經上消化道內視鏡檢查發現,胃黏膜下有個兩公分大腫瘤,疑似為胃腸道基質瘤,持續門診追蹤,近期發現腫瘤緩慢長大,兩個月前因上腹部悶痛且頭暈就診,由於合併有血便症狀,經上消化道內視鏡及電腦斷層檢查,發現腫瘤已經接近六公分,而且膽囊被結石塞滿,沒有膽汁的空間,經過和病人及家屬充分討論,醫療團隊為病人進行部分胃切除以及膽囊切除手術,病人於術後第九天出院。

病理化驗報告證實,胃部腫瘤屬於低度分化惡性胃腸道基質瘤,評估後僅需定期追蹤檢查,膽囊則是慢性膽炎。國泰醫院一般外科醫師蔡欣恬十九日指出,胃腸道基質瘤(GIST)是由腸胃道肌肉層的間質細胞長出來的惡性腫瘤,佔所有腸胃道癌症的百分之二左右,好發於年長病人,年齡約在六十五至六十九歲,但也有不到百分之二機率發生在二十歲以下年輕病人(多與基因遺傳有關)。

根據跨國統計顯示,在香港、台灣、韓國與挪威有較高的發生率,約每百萬人有十九至二十二人,美國及加拿大發生率約每百萬有七至八人。胃腸道基質瘤在腫瘤還小時,鮮少有症狀,通常有症狀時多已大於兩公分,由於臨床症狀沒有特異性,常見比如腹部脹悶不適、噁心嘔吐、大便出血、體重減輕及排便習慣改變等,依照腫瘤生長位置不同而有不同的臨床表現。

蔡欣恬醫師提醒,由於胃腸道基質瘤早期幾乎沒有症狀,症狀臨床表現也無特異性,因此,很容易被民眾忽略,特別提醒年長者如有腹部脹悶不適、噁心嘔吐、大便出血等症狀,務必多留意,必要時進一步就醫檢查以便確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