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旬男心房顫動不以為意 中風後腎動脈栓塞
六十四歲的呂姓患者有高血壓病史,之前長期有胸悶、心跳不平穩現象卻不以為意,平日藥物控制良好、身體狀況穩定。一日清晨醒來卻發現右手不靈活、口水不自主流出,緊急就醫診斷為輕微腦中風,住院治療復健後順利出院,但三個月後再度因右側腰腹劇痛就醫,確診腎臟動脈栓塞;醫師透過心電圖找到二次栓塞病因為心房顫動,因心律不整導致血栓形成,隨血流阻塞腦部與腎臟,接受抗凝血藥物及藥物調整治療後,心律仍無法穩定,嘗試電擊復律仍反覆發作,最終接受心房顫動電氣燒灼術,術後心律穩定,大幅降低再發栓塞風險,成為該院首例心房顫動電氣燒灼術案例。
麻豆新樓醫院心臟暨電生理專科陳昭佑醫師表示,心房顫動為常見心律不整,多源自左心房肺靜脈異常放電,根據推算亞洲終身盛行率,約五至七人中就有一人有此疾病,根據北榮以盛行率推出,至二零五零年,全台約有七十三萬餘人有此疾病,但因為平時並無明顯症狀,且多為陣發性,除非廿四小時監控否則不易被發現,因此很多有心房顫動患者不見得知道。
陳昭佑醫師說明,心房顫動時心跳不穩定會形成血栓,經血液流出阻塞腦或腎臟造成中風;研究顯示,診斷初期一年內積極控制心律,可顯著降低高達三成五的再中風風險,但若未妥善治療,中風與器官栓塞風險高出一般人五倍,因此被視為健康隱形殺手。
此類患者治療主軸包括治療共病症、使用抗凝劑預防中風、症狀控制避免疾病惡化、反覆再評估風險等;心房顫動電燒術係透過導管阻斷異常訊號,是目前控制心房顫動的有效方式,是藥物控制成功率二倍以上;也提醒民眾若有胸悶、心跳不平穩等症狀,應及早診斷治療心律不整,以預防中風與嚴重器官栓塞。
麻豆新樓醫院心臟暨電生理專科陳昭佑醫師表示,心房顫動為常見心律不整,多源自左心房肺靜脈異常放電,根據推算亞洲終身盛行率,約五至七人中就有一人有此疾病,根據北榮以盛行率推出,至二零五零年,全台約有七十三萬餘人有此疾病,但因為平時並無明顯症狀,且多為陣發性,除非廿四小時監控否則不易被發現,因此很多有心房顫動患者不見得知道。
陳昭佑醫師說明,心房顫動時心跳不穩定會形成血栓,經血液流出阻塞腦或腎臟造成中風;研究顯示,診斷初期一年內積極控制心律,可顯著降低高達三成五的再中風風險,但若未妥善治療,中風與器官栓塞風險高出一般人五倍,因此被視為健康隱形殺手。
此類患者治療主軸包括治療共病症、使用抗凝劑預防中風、症狀控制避免疾病惡化、反覆再評估風險等;心房顫動電燒術係透過導管阻斷異常訊號,是目前控制心房顫動的有效方式,是藥物控制成功率二倍以上;也提醒民眾若有胸悶、心跳不平穩等症狀,應及早診斷治療心律不整,以預防中風與嚴重器官栓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