疥瘡患者身上帶有大量疥蟲 傳染力高需隔離並積極治療
【記者李叔霖/台北報導】 2025/06/19

七十歲阿伯近三個月出現嚴重搔癢性皮疹,夜間症狀尤為加劇,雖曾自行使用市售濕疹藥膏,但症狀遲遲未見改善,隨後前往醫院皮膚科就診。台北榮總皮膚部醫師馬聖翔十八日表示,經詳細詢問病史,發現患者同住家人近期也出現類似紅疹與搔癢,最後診斷為結痂型疥瘡感染,藥物治療後搔癢症狀明顯改善。

馬聖翔醫師指出,疥瘡是一種由疥蟲感染所引起皮膚病,主要透過密切接觸傳播,尤其容易在家庭,養護機構及監所中造成群聚感染。感染疥蟲之後,患者通常不會立即出現症狀,潛伏期長達二至六週。其症狀主要來自人體對疥蟲及其排泄物所產生延遲性過敏反應。一旦過敏反應建立後,便會出現劇烈搔癢,症狀在夜間特別明顯,嚴重影響患者睡眠與生活品質。

馬醫師進一步指出,一般來說,典型疥瘡患者皮膚約有十至十五隻疥蟲。疥瘡引起皮疹,多以紅色、陳舊性丘疹或結節表現。病灶常分布於皺摺處及皮膚較柔軟的區域,包括手腕、指縫、腋下、肚臍周圍、乳頭周圍,以及臀部、生殖器等部位,頭頸部則較少被侵犯。

有時可在病灶區觀察到「蟲隧道」,這是疥蟲於皮膚表層鑽行所留下細小通道,為診斷重要依據之一。然而,在免疫功能低下或年長個案,可能出現結痂型疥瘡,其特徵為患部表面覆蓋大片厚痂,頭頸部也可能受到影響,而且並非所有患者都會出現搔癢症狀。

這類患者身上可能帶有上千隻疥蟲,傳染力非常高,需要採取積極治療與嚴格隔離措施。由於疥瘡臨床表現變化多端,容易與其他皮膚發炎疾病混淆,也增加了臨床診斷困難性。值得一提的是,患者貼身衣物、床被單及毛巾等物品,建議使用攝氏六十度以上熱水浸泡超過十分鐘後清洗,甚至使用烘乾機高溫處理。倘若衣物不適合高溫處理,則可密封於塑膠袋中置放一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