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旬翁主動脈瘤復發 新式胸微創手術救命
現年九十歲的柯老先生,六年前因突發性胸痛就醫,確診為急性主動脈剝離,在林口長庚緊急接受全開胸的胸主動脈置換手術,胸口留下一道卅公分傷口。今年,因主動脈弓血管瘤快速擴大至六公分,需要再次手術。所幸林口長庚心臟血管外科團隊引進新式的胸主動脈分支支架植入手術,可免除再次開胸手術的危險及疼痛。且能夠在維持患者腦部動脈血流的同時,以微創方式治療複雜主動脈弓疾病,避免傳統開胸及心臟停止,降低患者手術風險與恢復時間。目前已成功完成四例胸主動脈分支支架植入手術。
林口長庚心臟血管外科主任陳紹緯教授表示,最靠近心臟的升主動脈及主動脈弓血管瘤,一來因為靠近心臟,二來因為其分支的血管負責把血液送到頭部,是非常危險的手術區域。面對這類主動脈弓區域的複雜病變,傳統治療方式需要進行開胸手術,建立體外心肺循環、降溫、心臟暫時停止,甚至短暫腦部缺血,雖然有效,但風險相當高。
新式的胸主動脈分支支架手術,可取代傳統的開胸手術,一樣有效,但是風險更低。整個手術過程不需要卅公分的開胸傷口,僅需經由腹股溝、頸動脈、腋下的小切口,在混合手術室下完成,手術時間及出血量都顯著減少,特別是針對高齡高風險病人,可有效降低中風、腎衰竭、心臟衰竭等手術風險。
林口長庚心臟血管外科鄭羽廷助理教授指出,主動脈瘤過往的處理方法,包括使用人工血管進行外科繞道手術,或利用大小支架並排的方式進行。然而,這些方式存在傷口護理及大小支架間滲漏的風險,可能導致手術失敗。
新式的胸主動脈分支支架技術,最大的突破在於內建的分支設計,整個過程在複合式混成手術房進行,這種一站式手術環境,可以即時進行三D影像重組,利用術中即時的高精準度影像導引,達到毫米級精準定位,整體手術成功關鍵在於詳細的術前規劃,以及團隊成員在手術中的精準操作。
林口長庚心臟血管外科主任陳紹緯教授表示,最靠近心臟的升主動脈及主動脈弓血管瘤,一來因為靠近心臟,二來因為其分支的血管負責把血液送到頭部,是非常危險的手術區域。面對這類主動脈弓區域的複雜病變,傳統治療方式需要進行開胸手術,建立體外心肺循環、降溫、心臟暫時停止,甚至短暫腦部缺血,雖然有效,但風險相當高。
新式的胸主動脈分支支架手術,可取代傳統的開胸手術,一樣有效,但是風險更低。整個手術過程不需要卅公分的開胸傷口,僅需經由腹股溝、頸動脈、腋下的小切口,在混合手術室下完成,手術時間及出血量都顯著減少,特別是針對高齡高風險病人,可有效降低中風、腎衰竭、心臟衰竭等手術風險。
林口長庚心臟血管外科鄭羽廷助理教授指出,主動脈瘤過往的處理方法,包括使用人工血管進行外科繞道手術,或利用大小支架並排的方式進行。然而,這些方式存在傷口護理及大小支架間滲漏的風險,可能導致手術失敗。
新式的胸主動脈分支支架技術,最大的突破在於內建的分支設計,整個過程在複合式混成手術房進行,這種一站式手術環境,可以即時進行三D影像重組,利用術中即時的高精準度影像導引,達到毫米級精準定位,整體手術成功關鍵在於詳細的術前規劃,以及團隊成員在手術中的精準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