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山西文物 探索中華民族淵源
記者鄭沾誠/特別報導 2024/09/16

▲民國元年(1912年),平遙縣衙改為縣公署。
以中華民族歷史考古的說法,大陸的文物,地下的,80%在陝西省;地上的,80%在山西省。山西省名勝古蹟及歷史文物確實值得一遊及探索,在吃的方面山西刀削麵,山西醋也是一絕。麵要如何吃、醋要怎麼吃,要你親自體驗。

當今的中國從何而來?中國最初的本意是什麼?最初的中國在何時何地誕生?每一位元中國人都會將這一串追根湖源的問題深埋在心底,卻揮之不去。

‧陶寺

陶寺,這座黃河中游晉南地區龍山時代晚期至未期都城遺址,在時間與空間上都佔據著中華文明核心形成與中國早期國家起源和誕生的關鍵支撐點,在蒼黃的黃土原下埋藏者重要的系列考古證據。考古學家在陶寺遇址持續的考古發掘與研究、正用手鏟逐層刮開塵封的歷史。象徵中國龍的圖騰,在襄汾縣陶寺遺址出土,聯綴起瓔珞般的證據鏈。心中那一串串糾結的疑問,解開藏在中國人心頭四千多年的疑惑。

最早\\\\\\\"中國\\\\\\\"本義THE ORIGIN OF THE EARLIEST CHINA陶寺文化地中觀念與國家社會在陶寺還址得到了完美的結合。陶寺遺址完美地詮釋了本初\\\\\\\"中國\\\\\\\"的概念--地中之都,中士之國。由於\\\\\\\"王者居中\\\\\\\"的意識形態,決定了王都應建於地中,這才有了《五帝本紀》《集解》劉熙的說法\\\\\\\"帝王所都日中,故日中國。殷墟甲骨文\\\\\\\"中\\\\\\\"字就是主尺的摩寫。殷墟卜辭中屢見\\\\\\\"王立中\\\\\\\"記載,就是王或王委派天文官進行圭表測量。

祭天祭地禮制建筑一陶寺城址祭祀天、地的重大禮制建銃區分別在中期城址東部小城內和城址外西北部,分別占据著\\\\\\\"天位\\\\\\\"和\\\\\\\"地位\\\\\\\"。包括最旱的觀象臺、陰陽合曆等。陶寺觀象祭祀台一世界最早的觀象臺距今4100-4000年。該遺跡位於陶寺中期大城東南部,觀象系統由觀測點、觀測縫、崇山山包與日出相切點構成,可觀測出20個節氣。觀象臺的功能是集觀象、授時、祭祀於一身。這一成果得到絕大多數天文、史學和曆法。

‧關帝廟

從台灣信仰密切的關帝聖君說起,關帝廟緣起在山西省運城市鹽湖區解州鎮解州村(常平),始建于隋代開皇九年(西元五八九年),已有一四○○多年的歷史,清康熙五十二年(一七三年)重新修建的,主體結構為清代建築。截至二○二三年,是始建最早、規模最大、建制最高且保存最完整的關帝廟。解州關帝廟總面積為二十二萬平方米,分為正廟和結義園兩部分,南部為結義園,四周桃林繁茂,使人們有置身于當年劉、關、張桃園結義的情景之中。結義園占地五十餘畝,是按照當年劉備、關羽、張飛涿郡三結義時的桃園意境而設計建造,中有結義坊、君子亭等主體建築,四周古柏參天,湖光山色,園內翠竹繞湖,碧蓮拂柳,小橋流水,桃花滿山,亭臺樓閣,曲徑回廊。

崇寧殿是關帝廟的主殿,因關羽被宋徽宗封為\\\\\\\"崇寧真君\\\\\\\"而得此殿名。殿前月臺上置一銅鼎香爐和一長方形供案,是清人仿照古代式樣鑄造的。月臺前階石上,雕有卷草、流雲和二龍戲珠圖案,猶仿皇宮規制。

隨著祭祀活動的隆重,祭文的作用也更為重要。解州關帝廟祭文主要包括祭祀關公的祝文、禱告文,通過祭文,來達成人神交流。解州關帝廟祭文,現存最早的有明代祭文。

‧洪洞大槐樹

跟著『蘇三起解』一起探究洪洞大槐樹尋根祭祖位於山西省洪洞縣,以\\\\\\\"尋根\\\\\\\"和\\\\\\\"祭祖\\\\\\\"為主題的唯移民祭聖地,有碑亭、二、三代大槐樹、千年槐根、祭祖堂、廣濟寺、石經幢、移民浮雕圖、中華姓氏苑等六十餘處風景文化溯源。

洪洞大槐樹移民的時間從北宋末年宋室南遷開始,到明朝洪武、永樂形成高潮,一直延續到清代中葉。從宋徽宗建中靖國元年(1101年)至清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約700餘年的時間。明朝洪武、永樂年間的大移民,是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範圍最廣、有組織、有計劃的一次遷徙。遷徙長達五十年之久,涉及1230個姓氏,由這裡遷往各地的移民後裔,數以億計。從明洪武三年至永樂十五年,大槐樹下就發生大規模官方移民18次,遍佈河南、山東、河北等18個省市500多個縣份。經過六百年的輾轉遷徙,繁衍生息,今日全球凡有華人的地方就有大槐樹移民的後裔。

元末明初的中原人民,不僅遍歷兵災戰火的禍患,而且遭受水、旱、蝗、疫的侵擾,其嚴重程度超過了以往任何朝代。蒙古君主為維持其統治,將各族人民在政治上劃分為四個等級,依次為:蒙古人、色目人、漢人、南人。蒙古人是第一等,最受優待;色目人是第二等,僅次於前者,也是統治者依靠的階層。

洪洞大槐樹移民時期,明朝政府實行了發給移民耕牛、種子、農具以及三~五年不征賦鼓勵農民生產的措施,北方各城市附近荒閑的土地,政府又分給無地的人墾種,每人為15畝,另給菜地2畝,\\\\\\\"有餘力者不限頃畝\\\\\\\"。

據《山西通志》記載,洪武元年(1368年)到永樂十五年(1417年),被移之民以晉南為多,其次為晉東南、晉中數縣。明代初年,山西省轄5府、3直隸州、16散州、79縣。史書記載的明初移民主要有平陽府轄的28縣,潞安府轄的8縣,汾州府轄的7縣,澤州轄的4縣,沁州簿的2縣,遼州轄的2縣。這些地區共有51縣,而平陽府就轄28縣。

由於明朝大移民在山西省洪洞縣廣濟寺門前的大槐樹下進行移民手續辦理,即移民的起點,因此本次移民叫做洪洞大槐樹移民,而在此移民出去的人群,絕大多數並非洪洞縣人,甚至不是山西人。

從洪武元年(1368)開始,到永樂十五年(1417)結束,曆三朝50年,根據《明史》、《明實錄》等史書記載,先後從山西移民10次,永樂年間移民8次,共計移民18次,遍佈河南、山東、河北等18個省市500多個縣份,涉及1230個姓氏移民結果戶口的增殖古大槐樹處。

‧平遙古城

再談中國四大古城之一平遙古城,位於山西省晉中市平遙縣康寧路,地處山西省中部,始建于西周宣王時期(前827年-前782年),於明代洪武三年(1370年)重建、擴修城池,是現今中國境內保存最為完整的一座古代縣城,整座城池宛如烏龜向南爬行,因此有\\\\\\\"龜城\\\\\\\"之稱。

平遙古城由城牆、店鋪、街道、寺廟、民居等共同組成一個龐大的建築群,整座城池對稱佈局,以市樓為軸心,以南大街為軸線,形成左城隍、右衙署,左文廟、右武廟,東道觀、西寺廟的封建禮制格局,總占地面積2.25平方千米;城內街道格局為\\\\\\\"土\\\\\\\"字形,整體佈局遵從八卦方位,由四大街、八小巷、七十二條蚰蜒巷構成八卦圖案,南大街、東大街、西大街、衙門街和城隍廟街形成幹字型商業街。平遙古城內的街道商鋪都體現歷史原貌,1997年12月3日,平遙古城與周邊的雙林寺、鎮國寺共同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確定為世界文化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清咸豐六年(1856年)冬,平遙古城重修工程竣工,工料之費十二萬緡有奇。清同治六年(1867年),六城上增建炮臺各一座,每置大炮三尊;同治十二年(1873年),西城士民捐貲,先將西城濠疏濬之。清光緒六年(1880年),再次疏通城壕;北城士民複捐貲疏瀹北面城濠。民國元年(1912年),平遙縣衙改為縣公署。

清道光三年(1823年),中國第一家票號--日升昌在古城西大街成立,此後,票號增至20多家,平遙古城成為全國金融中心。在城內大興土木,一座座豪宅大院在古城內落成,市樓、城牆、廟宇等公共建築設施得到捐資修葺。道光三十年(1850年),邑侯劉公(劉敘)蒞任,\\\\\\\"太平天國\\\\\\\"義軍崛起,為應對農民起義,即邀董事諸紳捐貲重修,一舉補築東西北門並將南門增高數尺,四隅角樓也加大了高度與體量,並予重修,敵樓也照舊數重建,同時擴寬了護城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