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潭国际南岛语族研究院 盼两岸联合申报南岛语族文化世界双非遗
▲平潭国际南岛语族研究院院长范雪春接受两岸媒体联采。
南岛语族文化遗址及史迹项目体现了南岛语族文化的独特性和重要性,对於研究人类早期文明和海洋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平潭国际南岛语族研究院院长范雪春日前在接受两岸媒体联合采访,问及项目申请《中国世界文化遗产》进度时表示∶
福建省平潭综合实验区管理委员会今年2月已向福建省文物局提交了关於推荐南岛语族文化遗址及史迹项目申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的正式函件。该申请旨在强调南岛语族遗址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以期获得国家级的保护和认可。
目前,项目正处於申报阶段,尚未有最终结果公布。他公开表示,在台湾地区,南岛语族文化的传承者众多,平潭地区则是发现众多相关遗址与史迹。基於此,两岸不仅有能力携手合作,共同申请这两项具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双重属性的项目,更具备潜力联合申报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双项目,以进一步推动文化合作与交流。
范雪春介绍,本申报项目可以填补《世界遗产名录》东亚地区史前海洋文明遗产的空白。白距今万年以来,南岛语族人群由中国东南部沿海向南太平洋跨海迁徙的历史进程揭示了史前人类依靠海洋、认识海洋、理解海洋、开拓和利用海洋的历史过程。南岛语族文化遗址及史迹不仅是南岛语族史前先民「向海而生」品格的有力见证,也是中华民族不惧挑战、探索未知、海纳百川的勇气和胸襟的象徵标识。
南岛语族文化遗址及史迹对这一理念提供了具体的正面例证,强调人类早期在南太平洋迁徙和扩散交流作为一种人类共同福祉,对促进当今亚洲和南太平洋国家文明文化间和平交流与共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契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的呼吁。
南岛语族文化遗址及史迹是能反映南岛语族发展各阶段的人群规模、生产生活特徵和内容及扩散规律和文化传播模式的重要遗址和遗存。平潭作为台湾海峡西岸最靠近陆地的岛屿,是目前为止中国大陆南岛语族起源与扩散研究的重点和关键区域,亦是南岛语族文化遗址及史迹发现最密集的地区,遗存保存最为丰富、文化谱系最为完整,是南岛语族文化史迹最为核心的部分。
南岛语族文化遗址包括西营遗址、壳丘头遗址群(壳丘头、东花丘、龟山遗址),位於福建省平潭综合实验区平原镇西营村至白青乡剑湖村之间,四处遗址均为典型的贝丘遗址,自南向北依次分布,地理位置相邻、年代前後衔接,构成了相对完整的考古学年代序列。
西营遗址属新石器时代遗址,距今7300~6500年,面积8万m2,出土陶器、石器、骨器、海陆生动物遗存和人类遗骸,揭露出贝壳堆、柱洞、灰坑、墓葬等遗迹。
壳丘头遗址群包括壳丘头、东花丘、龟山遗址。壳丘头遗址属新石器时代遗址,距今6500~5000年,面积1.5万m2,出土陶器、石器、骨器、贝器、海陆生动物遗存和人类遗骸,揭露出柱洞、贝壳坑、石器加工场、火塘、壕沟、墓葬等遗迹;东花丘、龟山遗址属新石器末期至青铜时代遗址,东花丘遗址距今4000~3500年,面积20万m2;龟山遗址距今4000~3200年,面积13万m2。两处遗址发现了石器、密集分布的陶片堆积,揭露出台基、房址、踩踏活动面、用火遗迹、柱洞、灰坑、排水沟等重要遗迹。
西营和壳丘头文化与漳平奇和洞、连江马祖亮岛、金门富国墩、台北大坌坑等遗址存在密切关系。出土遗存表明距今7300~3200年间平潭岛受到来自闽江口地区内陆文化的影响,形成了陆、岛两种文化共存共续的形态,反映了南岛语族史前文化逐步向岛屿扩散的迹象和趋势。范雪春指出,南岛语族申遗高度契合了《世界遗产公约》精神。
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话之路」行动延续提升的有力抓手,其有助於推动当代国际文化遗产交流合作,助力国际外交秩序的重建。其所体现出的多元交流交融的特质,有助於实现世界遗产5C战略和全球战略,让世界遗产重现公信力和生命力。最後,范雪春强调,南岛语族申遗符合我国「三个有利於」标准。所申报遗产是中华文明自史前时代开始积极开展文明交流互鉴的有力见证,也是中华民族「向海而生」品格的有力见证。此外,南岛语族申遗助力国家经略海洋事业,助力於构建整体展示阐释体系,且有利於各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从国家、行业和社区三个层面对社会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福建省平潭综合实验区管理委员会今年2月已向福建省文物局提交了关於推荐南岛语族文化遗址及史迹项目申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的正式函件。该申请旨在强调南岛语族遗址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以期获得国家级的保护和认可。
目前,项目正处於申报阶段,尚未有最终结果公布。他公开表示,在台湾地区,南岛语族文化的传承者众多,平潭地区则是发现众多相关遗址与史迹。基於此,两岸不仅有能力携手合作,共同申请这两项具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双重属性的项目,更具备潜力联合申报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双项目,以进一步推动文化合作与交流。
范雪春介绍,本申报项目可以填补《世界遗产名录》东亚地区史前海洋文明遗产的空白。白距今万年以来,南岛语族人群由中国东南部沿海向南太平洋跨海迁徙的历史进程揭示了史前人类依靠海洋、认识海洋、理解海洋、开拓和利用海洋的历史过程。南岛语族文化遗址及史迹不仅是南岛语族史前先民「向海而生」品格的有力见证,也是中华民族不惧挑战、探索未知、海纳百川的勇气和胸襟的象徵标识。
南岛语族文化遗址及史迹对这一理念提供了具体的正面例证,强调人类早期在南太平洋迁徙和扩散交流作为一种人类共同福祉,对促进当今亚洲和南太平洋国家文明文化间和平交流与共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契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的呼吁。
南岛语族文化遗址及史迹是能反映南岛语族发展各阶段的人群规模、生产生活特徵和内容及扩散规律和文化传播模式的重要遗址和遗存。平潭作为台湾海峡西岸最靠近陆地的岛屿,是目前为止中国大陆南岛语族起源与扩散研究的重点和关键区域,亦是南岛语族文化遗址及史迹发现最密集的地区,遗存保存最为丰富、文化谱系最为完整,是南岛语族文化史迹最为核心的部分。
南岛语族文化遗址包括西营遗址、壳丘头遗址群(壳丘头、东花丘、龟山遗址),位於福建省平潭综合实验区平原镇西营村至白青乡剑湖村之间,四处遗址均为典型的贝丘遗址,自南向北依次分布,地理位置相邻、年代前後衔接,构成了相对完整的考古学年代序列。
西营遗址属新石器时代遗址,距今7300~6500年,面积8万m2,出土陶器、石器、骨器、海陆生动物遗存和人类遗骸,揭露出贝壳堆、柱洞、灰坑、墓葬等遗迹。
壳丘头遗址群包括壳丘头、东花丘、龟山遗址。壳丘头遗址属新石器时代遗址,距今6500~5000年,面积1.5万m2,出土陶器、石器、骨器、贝器、海陆生动物遗存和人类遗骸,揭露出柱洞、贝壳坑、石器加工场、火塘、壕沟、墓葬等遗迹;东花丘、龟山遗址属新石器末期至青铜时代遗址,东花丘遗址距今4000~3500年,面积20万m2;龟山遗址距今4000~3200年,面积13万m2。两处遗址发现了石器、密集分布的陶片堆积,揭露出台基、房址、踩踏活动面、用火遗迹、柱洞、灰坑、排水沟等重要遗迹。
西营和壳丘头文化与漳平奇和洞、连江马祖亮岛、金门富国墩、台北大坌坑等遗址存在密切关系。出土遗存表明距今7300~3200年间平潭岛受到来自闽江口地区内陆文化的影响,形成了陆、岛两种文化共存共续的形态,反映了南岛语族史前文化逐步向岛屿扩散的迹象和趋势。范雪春指出,南岛语族申遗高度契合了《世界遗产公约》精神。
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话之路」行动延续提升的有力抓手,其有助於推动当代国际文化遗产交流合作,助力国际外交秩序的重建。其所体现出的多元交流交融的特质,有助於实现世界遗产5C战略和全球战略,让世界遗产重现公信力和生命力。最後,范雪春强调,南岛语族申遗符合我国「三个有利於」标准。所申报遗产是中华文明自史前时代开始积极开展文明交流互鉴的有力见证,也是中华民族「向海而生」品格的有力见证。此外,南岛语族申遗助力国家经略海洋事业,助力於构建整体展示阐释体系,且有利於各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从国家、行业和社区三个层面对社会发展具有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