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艺管所「中洲津馀祭」 协力地方创生
【记者何弘斌/高雄报导】 2024/07/23

国立中山大学艺术管理与创业研究所师生二○二一年於旗津创办「中洲津馀祭」装置艺术节,获在地居民与观光游客好评回响;艺管所学生谢凤仪续以「中洲津馀祭二.○」计画获高市府文化局「高雄市推动社区营造及村落文化发展计画」审查肯定,策画社区艺术节装置艺术与导览、工作坊讲座,并梳理文史资料,发行旗津中洲首本刊物《津洲刊》,期望发挥青年返乡力量,挖掘在地丰富文化。(见图)

中山大学今(廿二)日说明,旗津中洲俗称「中洲仔」,过去曾经是能捕万尾乌鱼、近海养殖之地,但因高雄港及造船工业的污染影响而逐渐沉寂;做为与高雄有从属关系的旗津岛,中洲的发展受限於高雄港,仅透过前中航线与过港隧道维系,失去相连的土地,衍生因迁村导致村落文化的遗失,以及环境污染等问题。

二○二一年中山大学艺管所进行「中洲津馀祭」系列策展与导览活动,这是首次在旗津中洲办理的装置艺术节,中洲津馀祭的名称来自於津波(海浪)之後的馀韵,意指在海路强盛、渔获丰沛之馀,提供一个从旗津南方观看旗津的视角,并试图以此讨论旗津地区南北发展不均的现象,透过社区艺术节的办理,呈现旗津多元的文化,将居民对中洲的文化、情感认同再次凝聚。团队规划以艺术介入社区,关注街区产业与历史、强化社区认同、改造社区环境景观、创造社区价值,更期望民众发现更多的旗津,重视遗留下的海废问题以及看见渔村巷弄间的社区文化。

当时便为团队成员之一的谢凤仪为半个旗津人,起初是为了外婆叶王素莺女士才返乡回到中洲,与所上共同参与策划与执行;有别於旗後观光商业的型态,她认为中洲仍有许多文史记忆等待发掘。有了先前的执行经验,「中洲津馀祭二.○」以社区艺术节作为展演形式、文史资料收集为骨干,更与国立阳明交通大学社会与文化研究所研究员涂懿文合作,共同梳理旗津中洲在国家政策发展下的处境,以迁村建置中兴国宅、社区居民空间观等为文史调查主题,将中洲居民普遍的传统聚落空间观保留下来。另配合姓氏宗祠、庙宇分布的关系,将中洲社区的纹理呈现,并发行第一本自旗津中洲发迹的刊物《津洲刊》。


艺术节中也邀请艺术家将文史调查及与社区相处的素材,做为艺术创作的灵感基石,例如艺术家吕昀珊在海边设置作品「你今天看海了吗?」,利用高雄市历史博物馆史料,以绘制方式模拟旧报纸的型态後,将绘制後透明压克力片层层堆叠,呈现在椅子上;艺术家黄振峰则以「生活庆典」作品,回应中洲社区以同姓聚落为主的居住方式,并以宗祠作为血缘、地缘联系的重要一环;艺术家苏睿豪以擅长的动力装置带来「海平面以下」作品,将蟹笼固定在红外线感应装置上,当人靠近时装置便启动;另一件作品「舱」则捡拾海废保丽龙,重新雕塑成家具,讲述渔村劳动环境与老宅之间的关联,转化渔民过往的生命经验。

除了艺术家的创作,艺术节中也包含民众参与的作品,例如社区长照中心的共同创作、民众参与的肢体舞作与影像纪录等;为落实「文化永续」精神,展品以能回收、重复使用材料为主,虽然大幅增加策展的难度,但也更能展现共创健康海洋环境及资源永续利用的决心。

谢凤仪认为,在学期间除了修习专业课程,累积实作经验也非常重要,透过课程学习进入社区,参与美学教育,「在社会中练习,在社区中实作」是很重要的资历。「中洲津馀祭二.○」计画的执行,除了难以割舍的血缘连结,更是她想为渔港文化式微、高龄化的中洲社区尽一份心力的展现,未来她将持续挖掘、推动在地文化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