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蘭國寶「窩噗瘋」 7/5首訪高雄

來自波蘭的國寶級薩克斯風四重奏樂團「窩噗瘋」(The Whoop Group),即將於七月三日(台北國家演奏廳)與七月五日(高雄衛武營表演廳)獻上兩場顛覆具創意、時代意義的音樂會;「窩噗瘋」中文定名是從「Whoop」的發音諧音而來的靈感,加上聽了他們演奏,被他們的瘋狂音樂所驚艷、激賞,很自然發出「窩」的讚嘆聲,因此將他們喚名為「窩噗瘋」。(見圖)
新象藝術今(十四)日說明,「窩噗瘋」是一支充滿活力與企圖心的薩克斯風四重奏,四位波蘭最富才華的薩克斯風演奏者,以他們對薩克斯風的熱愛及深厚的友誼組成這支團隊,他們風靡的舞台魅力、嶄新的音樂視野,呈現出特別的演出形式;四位團員皆是波蘭及海外各大獨奏及室內樂重要大賽大獎得主,也是波蘭文化部與國家文化遺產獎學金、波蘭青年獎學金得主,因此有波蘭國寶之稱。
「窩噗瘋」四位團員都擁有同樣的瘋狂、熱情、不畏挑戰,每次的現場演出都會嘗試些新玩意;他們擅長古典及現代曲目,親自編曲及作曲,同時擅長其他領域如電影配樂、爵士與嘻哈。
這支成立於二○一六年的薩克斯風重奏團,由四位青年演奏家組成,他們身懷絕技,最初是為了波蘭電台「五點鐘」廣播節目,後來持續活躍於各式演出,獲得來自波蘭及世界各地樂迷的歡迎;他們每參與室內樂大賽必抱大獎而歸,囊括華沙管樂重奏大賽、巴黎F.N.A.P.E.C重奏大賽、波蘭比得哥斯國際室內樂大賽。二○一八年「窩噗瘋」首張專輯《犯罪現場》(Crimes),以薩克斯風模擬警笛、槍擊與都市喧囂,入圍波蘭音樂權威大獎「Coryphaeus」年度發現獎,這種「聲音劇場」式的創作,讓波蘭國家電臺稱其為「用銅管呼吸的敘事詩人」,「窩噗瘋」並以該專輯榮獲波蘭最負盛名的大賽之一「波蘭音樂對角線」年度最佳發現獎提名,更獲波蘭文化部「青年波蘭」計畫與國家遺產獎學金支援,成為當代東歐音樂新浪潮的象徵。
新象藝術總監樊曼儂表示,薩克斯風這個樂器在十九世紀末已經出現在交響樂曲中,過去國內音樂系尚未有薩克斯風主修,目前東吳、北藝也有了;薩克斯風在樂曲的改編演奏方面,幾乎是無所不能的,因為它音域廣、攜帶便利,不怕風大,再加上音量大,比其他樂器更適合在戶外演出。
從蕭邦國際音樂節到紐約林肯中心,窩噗瘋的聲波輻射全球,窩噗瘋以薩克斯風為媒介,將波蘭戰後的民族辯證精神轉化為世界語言,與爵士鋼琴家即興對話,為電子音樂人現場配樂,甚至跨界參與電影《冷戰》配樂錄製;這種「無界融合」的實踐,使其成為波蘭文化部重點推廣的藝術名片,正如樂評所言:「他們讓薩克斯風不再是樂器,而是一座連接巴洛克、斯拉夫民謠與數位世代的聲音橋樑」。
窩噗瘋次中音薩克斯風手-科紹夫斯基改編《夏‧暴風雨》窩噗瘋演奏影片創下超過三千萬次觀看,高速吐音與滑音技巧令全球樂迷震撼;這種「古典解構」的哲學延伸至蕭邦夜曲的朦朧詩意、葛利格民族主題的現代變奏,甚至將波蘭民謠融入電子音效。而電影配樂大師楊‧卡茲馬瑞克為其量身創作的《西里西亞狂想曲》,更見證了他們從經典詮釋者到新語彙創造者的蛻變。
新象藝術今(十四)日說明,「窩噗瘋」是一支充滿活力與企圖心的薩克斯風四重奏,四位波蘭最富才華的薩克斯風演奏者,以他們對薩克斯風的熱愛及深厚的友誼組成這支團隊,他們風靡的舞台魅力、嶄新的音樂視野,呈現出特別的演出形式;四位團員皆是波蘭及海外各大獨奏及室內樂重要大賽大獎得主,也是波蘭文化部與國家文化遺產獎學金、波蘭青年獎學金得主,因此有波蘭國寶之稱。
「窩噗瘋」四位團員都擁有同樣的瘋狂、熱情、不畏挑戰,每次的現場演出都會嘗試些新玩意;他們擅長古典及現代曲目,親自編曲及作曲,同時擅長其他領域如電影配樂、爵士與嘻哈。
這支成立於二○一六年的薩克斯風重奏團,由四位青年演奏家組成,他們身懷絕技,最初是為了波蘭電台「五點鐘」廣播節目,後來持續活躍於各式演出,獲得來自波蘭及世界各地樂迷的歡迎;他們每參與室內樂大賽必抱大獎而歸,囊括華沙管樂重奏大賽、巴黎F.N.A.P.E.C重奏大賽、波蘭比得哥斯國際室內樂大賽。二○一八年「窩噗瘋」首張專輯《犯罪現場》(Crimes),以薩克斯風模擬警笛、槍擊與都市喧囂,入圍波蘭音樂權威大獎「Coryphaeus」年度發現獎,這種「聲音劇場」式的創作,讓波蘭國家電臺稱其為「用銅管呼吸的敘事詩人」,「窩噗瘋」並以該專輯榮獲波蘭最負盛名的大賽之一「波蘭音樂對角線」年度最佳發現獎提名,更獲波蘭文化部「青年波蘭」計畫與國家遺產獎學金支援,成為當代東歐音樂新浪潮的象徵。
新象藝術總監樊曼儂表示,薩克斯風這個樂器在十九世紀末已經出現在交響樂曲中,過去國內音樂系尚未有薩克斯風主修,目前東吳、北藝也有了;薩克斯風在樂曲的改編演奏方面,幾乎是無所不能的,因為它音域廣、攜帶便利,不怕風大,再加上音量大,比其他樂器更適合在戶外演出。
從蕭邦國際音樂節到紐約林肯中心,窩噗瘋的聲波輻射全球,窩噗瘋以薩克斯風為媒介,將波蘭戰後的民族辯證精神轉化為世界語言,與爵士鋼琴家即興對話,為電子音樂人現場配樂,甚至跨界參與電影《冷戰》配樂錄製;這種「無界融合」的實踐,使其成為波蘭文化部重點推廣的藝術名片,正如樂評所言:「他們讓薩克斯風不再是樂器,而是一座連接巴洛克、斯拉夫民謠與數位世代的聲音橋樑」。
窩噗瘋次中音薩克斯風手-科紹夫斯基改編《夏‧暴風雨》窩噗瘋演奏影片創下超過三千萬次觀看,高速吐音與滑音技巧令全球樂迷震撼;這種「古典解構」的哲學延伸至蕭邦夜曲的朦朧詩意、葛利格民族主題的現代變奏,甚至將波蘭民謠融入電子音效。而電影配樂大師楊‧卡茲馬瑞克為其量身創作的《西里西亞狂想曲》,更見證了他們從經典詮釋者到新語彙創造者的蛻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