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美中關稅戰 互退一步勝過兩敗俱傷
2025/05/16

美中關稅談判獲得和緩後,近期引發美線傳統旺季搶運,也緩和了船舶外溢至歐線的壓力,整體市場有望帶動運價逐漸回升。儘管雙方關稅貿易戰有九十天的和緩期,期限一到,可能還會出現不確定性的巨變,但從最近貿易市場走揚的變化來看,美中關稅戰能互退一步,至少勝過兩敗俱傷。

自美中加徵大幅關稅後,貨貿運量大幅下降,美國面對經濟衰退只能縮衣節食,美國第一季經濟成長率為○·三%負成長,創下二○二二年以來最慘的經濟表現,消費支出的放緩,更代表消費市場正精打細算,對台灣相關廠商衝擊,更是難以預估。

美中關稅戰已對全球經濟產生重大影響,更對全球貿易帶來直接衝擊,雙方互徵高額關稅,即直接導致兩國之間商品貿易量顯著下降,在雙邊貿易成本變高的情況下,形同互相抵制。為了規避關稅,企業將調整供應鏈,將生產或採購轉移到其他國家,導致全球貿易流向發生重大變化。其中,中國大陸對東南亞國家、拉丁美洲和非洲的出口額大增,部分抵消了對美國出口的下降。

全球供應鏈在高關稅下被迫中斷,美中在全球供應鏈中扮演重要角色,高關稅擾亂現有的生產和分工體系,提高生產成本,尤以電子和運輸設備等高度依賴全球價值鏈的產業為最,即使是透過其他國家間接出口到美國的中國大陸商品,也可能因為關稅政策的不確定性而受影響。若從長遠的高關稅來看,美中關係未來有可能漸行漸遠,但也不是走向決裂,雙方只要互惠互利,創造一個模糊空間,才有遠攻近防的可能性。

面對高度不確定性的全球經貿環境,台灣的重要性實已被嵌入全球供應鏈中,不只是貿易戰的後果,更是台灣角色重塑的開端。貿易緊張局勢和關稅壁壘增加了全球經濟的不確定性,抑制了投資和商業信心,更可能導致全球經濟增長放緩。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等機構已下調全球經濟增長預期。美國面對通貨膨脹的壓力,進口商品勢必會轉嫁到消費市場上,導致物價上漲。

美中貿易戰不僅是經濟問題,更可能加劇兩國之間的地緣政治緊張,對全球穩定構成風險。兩國達成緩和協議,宣布大幅削減部分關稅,並暫停部分新增關稅後,有助緩解通膨壓力,改善經濟前景。但貿易緊張局勢實未完全消除,未來走向仍存不確定性,長期影響仍需密切關注外,但雙方此次各退一步下,至少勝過兩敗俱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