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中風吞嚥困難 食樂小組助恢復開心吃
【記者蔡清欽/台南報導】 2024/03/29

▲謝孟倉醫師表示,透過餐食質地調整可以大幅減少中風後營養不良的發生。(記者蔡清欽攝)
70歲陳先生半年前突然發口齒不清及右側肢體無力緊急送醫,醫師診斷為急性缺血性腦中風,在病發後的黃金4.5小時內立即靜脈注射血栓溶解劑治療,病情得以有效控制。中風後接受相關復健療程,但進食或喝水常有嗆咳、吞嚥困難現象,返家後仍用鼻胃管灌食。後來因右側肢體緊繃、疼痛讓病人無法復健,導致復原不如預期,情緒愈來愈差,家人照顧壓力漸增,經至神經內科門診。

奇美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謝孟倉表示,診察發現陳先生吞嚥困難及右側肢體痙攣等中風後遺症,吞嚥評估結果顯示吞嚥咽喉期肌肉活動及會厭軟骨關閉氣管不協調,導致吃東西時容易嗆咳,影響平時服藥治療和足夠營養攝取;四肢力量及張力評估發現右上肢肢體痙攣,影響上肢伸直及抓握能力,導致其不能自行使用湯匙等器具進食。

謝孟倉評估後建議在吞嚥困難部分進行吞嚥咽喉能力訓練,並改善餐食質地及水分黏稠度,此後,吞嚥功能逐漸好轉,能吃到更多的口味食物,同時,局部肉毒桿菌素肌肉注射減少右側肢體痙攣程度,上肢屈肌肌張力下降,上肢活動度更好,可接受更高強度的復健,疼痛因而獲得改善,家人的照顧負擔及壓力也減輕許多。

謝孟倉說明,中風後吞嚥困難是由於腦部受損影響了控制吞嚥所涉及肌肉的腦部區域,造成對吞嚥機制的神經控制能力的損害,據亞洲中風流行病學研究估計,中風後吞嚥困難(PSD)在急性中風病人中的發生率約為42%。在大規模腦中風病人追蹤研究顯示,早期吞嚥訓練介入可以減少25%的吞嚥困難,同時也減少8成以上吸入性肺炎發生機會。

謝孟倉表示,透奇美醫院自112年11月成立「食樂小組」,針對吞嚥障礙病人給予妥善吞嚥評估、進食訓練及營養質地調整,服務對象涵蓋急性中風病人至亞急性追蹤及慢性居家長照病人,截至今年3月已服務近20人,陪伴中風病人逆轉黑白人生,也減輕個人、家庭及社會的經濟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