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質文化遺產 驅動廈門同安區經濟文化高品質發展引擎
【記者王輝丹、楊心亮/廈門報導】 2024/02/04

自西晉太康三年(西元二八二年)置縣起,被稱為「銀城」的廈門市同安區歷經一千七百多年的發展變遷。這塊地處閩地廈門、漳州、泉州「金三角」中心地帶的老城,一度是東南沿海的「經濟腹地」,一代又一代人在這裡生活、生產,不同的文化在這裡交會、交流,在千年的風雲變幻中沉澱成獨有的民俗文化風情。在這裡古老的技藝、獨特的民俗,彰顯著匠心和智慧,更是在時代的浪潮中與人們的生活、文化、經濟不斷融合,特色非物質文化遺產(非遺)賦能文旅產業發展,驅動廈門同安區經濟文化高品質發展引擎。

「旅遊最精髓的就是體驗當地的文化風俗,非遺演出讓我們直觀地感受到了同安的特色民風!」近日,到方特東方神畫「親子游」的許女士在景區內體驗了一把「非遺大餐」,這讓她對同安產生濃烈的好奇感,希望在廈門多留幾日,進一步體驗當地的民風民俗。在她的體驗清單里,不僅有同安封肉、薄餅等非遺美食,還有漆線雕、珠光青瓷等非遺製作技藝,而景區里安排的非遺演出則讓她集中過了一把「文化癮」,覺得特超所值。

據瞭解,目前,廈門市同安區擁有國家、省、市、區級非遺項目共計43項,各級傳承人四十五名。建設了小坪蓮花褒歌傳習中心、珠光青瓷傳習中心、傳統錫雕傳習中心等多個傳習中心,以及宋江陣、車鼓弄、舞龍舞獅、民間器樂、民間戲劇、閩南童謠、農民畫等廿一個民俗文化基地。這些曾經隱匿於民間的非遺技藝,正一步步地走進大眾的視野,成為同安文旅發展中重要的賦能元素。

去年十二月中旬舉辦的「同安非遺文化進景區」活動中,閩南舞蹈《鼓韻浪車鼓》、荷葉說唱《新城小曲》、答嘴鼓《改革開放》、南音表演唱《一身愛到我君里》、閩南舞蹈《共圓中國夢》、現代小戲《無相欠》等被搬上了舞臺,極具閩南特色的藝術表現形式、溫婉柔美的閩南語,帶著遊客上演了一場「穿越時空的遇見」,引得遊客連連叫好。

廈門同安文化旅遊發展有限公司相關人員表示,非遺文化體驗活動很受遊客的歡迎,有時單場參與人數可達兩百人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