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前焦慮 父母是最佳穩定劑
國中會考一天天逼近,身心科門診近期有些家長帶著「考前焦慮」的學生求診,孩子們晚上睡不好、白天沒胃口,甚至出現胸悶、頭暈、腹痛等身心合併症狀。兒童青少年專科醫師指出,這類考季高峰期常見的情緒困擾,其實隱藏孩子們對「失敗」的恐懼,而父母適當的應對會幫助孩子的情緒穩定。
「最近來看診的孩子有許多是因為考試壓力。」新竹身心醫學診所兒童青少年專科醫師鄭佳益表示,有些孩子因為焦慮而晚上睡不好,身體不適,或是逃避念書,父母不知道如何處理孩子的情緒而造成衝突,而讓情況更加嚴重。
鄭佳益醫師解析,考前焦慮是一種正常但不容忽視的情緒反應,常見的三大心理壓力包括:一、過高期待壓力:來自父母、老師或自我設限的高標準,讓孩子覺得「不能失敗」。二、負面經驗陰影:過去考差或被責備經驗,造成恐懼與災難化。三、同儕比較:被拿來與其他同學比較,焦慮加劇。
身為父母,在考前時期的「陪伴態度」非常重要,但有時候會不自覺說出加劇孩子壓力的話語,像是會不斷提醒「這次很重要、一定要考好!」、拿兄弟姊妹或鄰居比較「你看人家多用功。」、數落孩子「你不緊張,我替你緊張!」等。
醫師教你四招抗焦心法:穩住孩子焦慮情緒,也安定自己。與其試圖讓孩子「不焦慮」,不如陪孩子一起學會「面對焦慮」,鄭佳益醫師分享第一步是家長學會安定自己,「你越平靜,孩子越能穩住。」一、傾聽與同理:做孩子的情緒垃圾桶。首先要避免說教或指責,放下「這有什麼好怕的」、「想開一點」的念頭;並專心聽孩子說出他的擔心,試著理解他的感受,如「聽起來你真的很擔心這次考試,壓力很大對嗎?」。讓孩子知道,焦慮是可以被接納,討論的。
二、引導思考:聚焦可控,打破災難性想法。當孩子陷入「我一定會考砸!」的迴圈時,可以引導思考「最壞的情況是什麼?我們可以怎麼應對?」協助孩子將注意力轉向具體行動,例如:複習計畫、睡眠調整等,而非無法完全控制的分數。
三、練習正念放鬆技巧,幫身心「關機」。睡前陪孩子練習五至十分鐘腹式呼吸或五感放鬆法(例如觀察房間的三種顏色、聆聽兩種聲音,或物品接觸到皮膚的感覺),幫助神經系統從對未來的警戒狀態回到當下。
四、放下成績迷思:父母先穩,孩子才穩。許多孩子將自我價值綁定成績,導致一分差距都成為壓垮內心的最後一根稻草。鄭佳益醫師分享,父母要傳達的不是「你一定要考好」,而是「無論結果如何,我對你的愛都不會改變」這種穩定感,遠比任何激勵更有效。
鄭佳益醫師強調,若孩子焦慮情緒影響生活,例如睡眠困擾持續二週以上、拒學拒考、社交退縮,進而出現身心症狀,甚至自我傷害傾向等極端負面思惟,必須及早就醫。
「最近來看診的孩子有許多是因為考試壓力。」新竹身心醫學診所兒童青少年專科醫師鄭佳益表示,有些孩子因為焦慮而晚上睡不好,身體不適,或是逃避念書,父母不知道如何處理孩子的情緒而造成衝突,而讓情況更加嚴重。
鄭佳益醫師解析,考前焦慮是一種正常但不容忽視的情緒反應,常見的三大心理壓力包括:一、過高期待壓力:來自父母、老師或自我設限的高標準,讓孩子覺得「不能失敗」。二、負面經驗陰影:過去考差或被責備經驗,造成恐懼與災難化。三、同儕比較:被拿來與其他同學比較,焦慮加劇。
身為父母,在考前時期的「陪伴態度」非常重要,但有時候會不自覺說出加劇孩子壓力的話語,像是會不斷提醒「這次很重要、一定要考好!」、拿兄弟姊妹或鄰居比較「你看人家多用功。」、數落孩子「你不緊張,我替你緊張!」等。
醫師教你四招抗焦心法:穩住孩子焦慮情緒,也安定自己。與其試圖讓孩子「不焦慮」,不如陪孩子一起學會「面對焦慮」,鄭佳益醫師分享第一步是家長學會安定自己,「你越平靜,孩子越能穩住。」一、傾聽與同理:做孩子的情緒垃圾桶。首先要避免說教或指責,放下「這有什麼好怕的」、「想開一點」的念頭;並專心聽孩子說出他的擔心,試著理解他的感受,如「聽起來你真的很擔心這次考試,壓力很大對嗎?」。讓孩子知道,焦慮是可以被接納,討論的。
二、引導思考:聚焦可控,打破災難性想法。當孩子陷入「我一定會考砸!」的迴圈時,可以引導思考「最壞的情況是什麼?我們可以怎麼應對?」協助孩子將注意力轉向具體行動,例如:複習計畫、睡眠調整等,而非無法完全控制的分數。
三、練習正念放鬆技巧,幫身心「關機」。睡前陪孩子練習五至十分鐘腹式呼吸或五感放鬆法(例如觀察房間的三種顏色、聆聽兩種聲音,或物品接觸到皮膚的感覺),幫助神經系統從對未來的警戒狀態回到當下。
四、放下成績迷思:父母先穩,孩子才穩。許多孩子將自我價值綁定成績,導致一分差距都成為壓垮內心的最後一根稻草。鄭佳益醫師分享,父母要傳達的不是「你一定要考好」,而是「無論結果如何,我對你的愛都不會改變」這種穩定感,遠比任何激勵更有效。
鄭佳益醫師強調,若孩子焦慮情緒影響生活,例如睡眠困擾持續二週以上、拒學拒考、社交退縮,進而出現身心症狀,甚至自我傷害傾向等極端負面思惟,必須及早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