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園場開發蔬菜食農實作栽培套組 協助教師推行食農教育

▲栽培技術食農實作教學使用手冊(教師版)。(圖:桃園場提供)
食農教育法於111年5月4日經總統公布施行,農業部桃園區農業改良場積極配合政策推動食農教育,以落實飲食、環境與農業之連結,讓國人能認識從產地到餐桌、從生產端到消費端等相關知識。「蔬菜食農實作栽培套組」符合食農教育法第四條推動方針中「深化飲食連結農業」,鼓勵國人參與農業生產至飲食消費過程之各種食農教育活動,有助於進一步瞭解農業生產方法、農業科技與研發、農業知識等。
桃園場為協助食農教育課程推行,積極開發客製化栽培套組,經由測試菠菜、莧菜、青梗白菜、萵苣及羅勒等短期蔬菜,評估土壤肥料、病蟲害、生理障礙、植栽規格化以及採收料理方式,將試驗結果設計成整合性教材,內容包括系統性教學流程(如播種、疏苗與澆水、施肥、病蟲害防治及採收等步驟)與教具套件(如種植箱、作物種子、噴頭、花牌及經試驗測試之介質等)組合。此外,編製教學使用手冊(教師版)、小摺頁(學生版)、教學簡報及教學影片等,讓教師在授課時可依照個人所規劃的教學單元進行應用,此具備ALL-IN-ONE整套之便利教材資源,可體驗從種子到餐桌的學習歷程。
桃園場表示,該栽培套組未來在國中小學、社區大學推廣應用機會極高,根據教育部統計資料,113學年全國國小共2,163所、國中735所,學生人數總計有1,771,562人;另外,經112年全國統計共有88所社區大學,每年逾400,000名學員參與,極具市場發展潛力,適宜國小、國中學生在校園場域或社區大學成員在居家裡進行農業體驗操作,施教者亦可設計合宜的學習活動,藉由選擇適合季節作物,並搭配不同課程的主題進行操作,時間可安排在8周內體驗及採收,期以改善人與食物的關係,重建人際的情感,並喚起對土地的關懷。
桃園場為協助食農教育課程推行,積極開發客製化栽培套組,經由測試菠菜、莧菜、青梗白菜、萵苣及羅勒等短期蔬菜,評估土壤肥料、病蟲害、生理障礙、植栽規格化以及採收料理方式,將試驗結果設計成整合性教材,內容包括系統性教學流程(如播種、疏苗與澆水、施肥、病蟲害防治及採收等步驟)與教具套件(如種植箱、作物種子、噴頭、花牌及經試驗測試之介質等)組合。此外,編製教學使用手冊(教師版)、小摺頁(學生版)、教學簡報及教學影片等,讓教師在授課時可依照個人所規劃的教學單元進行應用,此具備ALL-IN-ONE整套之便利教材資源,可體驗從種子到餐桌的學習歷程。
桃園場表示,該栽培套組未來在國中小學、社區大學推廣應用機會極高,根據教育部統計資料,113學年全國國小共2,163所、國中735所,學生人數總計有1,771,562人;另外,經112年全國統計共有88所社區大學,每年逾400,000名學員參與,極具市場發展潛力,適宜國小、國中學生在校園場域或社區大學成員在居家裡進行農業體驗操作,施教者亦可設計合宜的學習活動,藉由選擇適合季節作物,並搭配不同課程的主題進行操作,時間可安排在8周內體驗及採收,期以改善人與食物的關係,重建人際的情感,並喚起對土地的關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