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島人權紀念碑錄名竣工揭牌 見證轉型正義新里程
【記者王先國/綜合報導】 2025/05/18

▲文化部長李遠(前排左七)與出席「綠島人權紀念碑錄名竣工揭牌典禮」的政治受難者陳中統、高金郎、陳欽生及受難者家屬、人權館長洪世芳、綠島鄉親等人大合照。(圖:文化部提供)
文化部長李遠今(十七)日在綠島主持國家人權博物館白色恐怖綠島紀念園區「綠島人權紀念碑錄名竣工揭牌典禮」,包括政治受難者陳中統、高金郎、陳欽生等人及受難者家屬、國家人權博物館館長洪世芳、東部海岸國家風景區管理處長林維玲、法務部矯正署綠島監獄典獄長呂憲慈、綠島鄉代表會主席何富祥、鄉代表陳韋宇、田亦生、鄭姵辰、公館國小校長高志翔、綠島國中校長徐湘平等共同出席揭牌活動。此次紀念碑錄名竣工,象徵國家對歷史的正視與落實轉型正義的決心,更是為向臺灣民主化歷程中不畏犧牲、無私奉獻的前輩們致敬與表達撫慰之意。

李部長於揭牌典禮致詞表示,在白色恐怖時期,許多受難者的母親在暗夜中哭泣,「那是母親對孩子的愛,也是最無私的愛」,其中也包含著許多家屬、朋友的眼淚。李遠說,一九五一年第一批政治犯被送往綠島,景美紀念園區錄名碑揭牌時,是他與舅舅黃梅第一次相遇。昨天當他搭船來到綠島後,他也在綠島的人權紀念碑上,找到了另外二個舅舅的名字,他的家庭裡四個舅舅就有三個舅舅是受難者,「白色恐怖不是少數人的事,而是與每個人都可能有關的事,只是當時大家都活在害怕中」。

李遠說,「受難者在不同的時候,因為不同的理由被逮捕」,也因為他的家族面臨同樣的歷史記憶,他的父母親非常不希望他成為作家、政治工作者,雖然最後讓父母失望了,但他卻因此更深刻的理解,如果能透過小說、音樂、藝術、電影、繪本、漫畫等,將當年白色恐怖時期的故事,一代傳達一代的給更多年輕人聽見,「他們也願意留下眼淚,那個眼淚才是更珍貴的」,而這也是國家人權博物館存在的意義,更是他作為文化部長最重要的工作。李遠說,已經寫了一○三本書的他,本來已經覺得不用再寫了,但是經過這段時間持續與所有受難者、家屬等「家人」相處後,他希望自己未來能完成一本他自己覺得最重要的書,「一本與白色恐怖有關的書」。

受難者高金郎在揭牌典禮上致詞提到,一九九九年政府推動轉型正義工程,當時紀念碑名單一共九五三人,在政府的政策引導及社會的認同發展下,廿五年後的今天增加到一萬二○六○人,這是政府與民間合作發展的明證。過程中雖然難免遭遇分歧、窒礙,如同天氣的突然變化,但只要大家繼續團結努力,抱持對臺灣的愛,困難終將迎刃而解。高金郎前輩期待,臺灣的光榮能夠不只顯現在政治、經濟的層面,也能顯現在社會的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