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宅急症照护 住院新思维
【中央社台北二十三日电】 2025/03/24

就医不便不只在山区离岛,台北市同样有,在没有电梯的老公寓,卧床长者急病下楼就医就像障碍赛,当医护到府治疗,病人在家住院,像是古早的事,却也是超高龄社会的新思维。

「我在急诊室脾气很差,但是在患者家里,我都会很惊讶,原来我的脾气这麽好!」急诊讲求快狠准,杨智皓面对病家等不到床位的埋怨和火气,在拥挤的急诊室,几乎很难和患者建立紧密的关系,光是处理病症和数据就够忙了。

杨智皓是台北市万芳医院急诊医学科主治医师,今年三十三岁,他告诉记者,「在宅急症」计画上路,让他看见不一样的医病关系。

中央健康保险署去年七月启动的「在宅急症照护试办计画」,是住院治疗的替代选择,像是行动不便长辈有尿路感染、肺炎、感染等急性问题时,由医疗团队到府或到机构提供适切的急性照护,经过评估合适,长辈可以在最熟悉的地方养病,还可以衔接医院照护。

万芳医院在宅急症团队出任务,让家住台北市文山区木栅老公寓,甚至猫空老宅的失能长辈,在家就能够「住院」不再苦於就医奔波。

「走进到患者家里,我开始看到了患者的家庭组成、职业与喜爱的画作、照片。」杨智皓说,等待抗生素药打完的半小时,吃点心喝咖啡闲聊,这段时光非常宝贵,能给予的不只是治疗,甚至还能协助转入常态性居家医疗计画,或衔接长照喘息资源,接住所有家庭成员。

杨智皓回忆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二岁人瑞爷爷,因急性感染导致呼吸非常喘,「但他住在猫空半山腰,计程车上得去下不来」,是家属的真切盼望,自愿天天开车载医护团队下山,打动了医疗团队。坐著家属车子,这是以前在急诊室无法想像的医师与患者家属互动模式。

在宅急症照护计画实施迄今,收案对象除了来自居家医疗计画、长照社福机构的住民,还有急诊个案。

杨智皓分享,当初新措施上路,在急诊患者刚被诊断时,他就急著询问家属是否选择在宅急症照护,但家属往往会觉得像是「急诊医师想赶人回家」。

杨智皓说,急诊医师通常较难与患者家属建立起医病关系,所以他选择另辟新径,让患者在急诊留观室观察一晚,当家属逐渐对医师产生信任,确认患者状况稳定,再加上陪病者只能坐在床旁睡觉,通常会深刻感受到急诊室的狭窄不方便,陪病的人也很不舒服。

杨智皓表示,这时候再与家属讨论在宅急症照护,就是一种解脱,家属还会想说怎麽有这麽好的方案,返家治疗後,医护团队提供全面照顾,解决过去照顾欠缺之处,减少患者再冲急诊状况发生。

以万芳医院急诊室的经验,他说,大约五%急诊患者可以转为在家住院,希望能缓解急诊壅塞。

许多失能长辈小时候是医师提著一卡医师包,往诊病人家中;场景转换到今日,杨智皓背上装有血氧机以及远端监测设备的大背包、骑著YouBike微笑单车,随时化身「移动的医院」。

他说,不论都会或乡村遇到的都是交通障碍,虽都会区医疗资源丰沛,但塞车与找停车格,是医护团队恶梦,当案家距离比较远,会以计程车代步,由患者家属担费用。

半年多前刚接到任务的杨智皓曾迟疑过,他说,COVID-19疫情後,急诊每天都在塞,担心无法两边兼顾,如今他完全改观,他见证了长辈在家中养病的舒适,与陪病者的解脱,毕竟不管多高级的病房,陪病椅都不会比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