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兒少網路風險升溫 家長須更警覺
2025/05/09

據教育部調查,兒少在國小以前即接觸網路者超過兩成,而這情況在四至六年級國小生比例更超過三成。另據警政署統計資料,網路犯罪發生數近五年成長三三○%;最新數據在二○二三年一至五月網路犯罪兒童及少年被害人數較上一年同期增加三十三‧二%,被害案類排除其他,最多為詐欺。兒少因網路受害不可輕忽,少使用網路已趨日常,提升在虛擬世界自我保護能力、遠離風險。

教育部調查亦顯示,有近六成以上的學生擁有智慧型手機、將智慧型手機作為上網的主要設備;而上網最常進行的活動,國小和國中生為玩智慧型手機遊戲(含線上遊戲),分別有七十九‧七%及七十七‧六%,高中生為使用社群網站App八十五‧六%,可見網路不但普及於兒少生活,更擴及遊戲及社群互動。不法之徒會利用兒少在社群中透露出的個資藉機接近,未臻成熟的兒少心智,若無法做出安全利己行為,風險與危機就會顯現。

認識「網路冷暴力」,一、群組排擠:在聊天群組裡,故意忽略某個人的發言,讓他感覺自己不存在。二、社群孤立:大家一起按讚、留言,卻故意不回應某個人的貼文,讓他感覺被冷落。三、刻意刪除或封鎖:無緣無故將某個同學從群組中移除,甚至聯合其他人一起封鎖他。四、在網路上傳遞負面訊息:私下散播某人的壞話、惡意傳截圖或用匿名帳號留言攻擊。五、網路霸凌的變形:不直接罵人,但用嘲諷、漠視或暗示性的留言讓對方感覺受傷。

臺北市衛生局提供了「三從四得(ㄉㄟˇ)心妙招」,幫助家長更有效的應對,三從:從自身做起:家長自己減少網路使用,做孩子的榜樣。從陪伴做起:陪孩子一起使用網路,增進親子互動。從理解開始:了解孩子使用網路的動機與原因,避免先入為主的判斷。四得(ㄉㄟˇ):得設限:與孩子一起討論網路使用時間與安全規範。得溝通:鼓勵孩子表達想法,設立可調整的規則。得引導:根據孩子的興趣,將網路活動與現實生活連結。得信任:給予孩子空間與選擇,讓他們願意主動分享使用心得。

兒少接觸網路年紀趨幼、數位侵害風險日增,建立兒少數位足跡概念、不輕易外流個資、勿點不明連結等資安意識,積極保護與預防刻不容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