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宅急症照護 住院新思維
【中央社台北二十三日電】 2025/03/24

就醫不便不只在山區離島,台北市同樣有,在沒有電梯的老公寓,臥床長者急病下樓就醫就像障礙賽,當醫護到府治療,病人在家住院,像是古早的事,卻也是超高齡社會的新思維。

「我在急診室脾氣很差,但是在患者家裡,我都會很驚訝,原來我的脾氣這麼好!」急診講求快狠準,楊智皓面對病家等不到床位的埋怨和火氣,在擁擠的急診室,幾乎很難和患者建立緊密的關係,光是處理病症和數據就夠忙了。

楊智皓是台北市萬芳醫院急診醫學科主治醫師,今年三十三歲,他告訴記者,「在宅急症」計畫上路,讓他看見不一樣的醫病關係。

中央健康保險署去年七月啟動的「在宅急症照護試辦計畫」,是住院治療的替代選擇,像是行動不便長輩有尿路感染、肺炎、感染等急性問題時,由醫療團隊到府或到機構提供適切的急性照護,經過評估合適,長輩可以在最熟悉的地方養病,還可以銜接醫院照護。

萬芳醫院在宅急症團隊出任務,讓家住台北市文山區木柵老公寓,甚至貓空老宅的失能長輩,在家就能夠「住院」不再苦於就醫奔波。

「走進到患者家裡,我開始看到了患者的家庭組成、職業與喜愛的畫作、照片。」楊智皓說,等待抗生素藥打完的半小時,吃點心喝咖啡閒聊,這段時光非常寶貴,能給予的不只是治療,甚至還能協助轉入常態性居家醫療計畫,或銜接長照喘息資源,接住所有家庭成員。

楊智皓回憶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二歲人瑞爺爺,因急性感染導致呼吸非常喘,「但他住在貓空半山腰,計程車上得去下不來」,是家屬的真切盼望,自願天天開車載醫護團隊下山,打動了醫療團隊。坐著家屬車子,這是以前在急診室無法想像的醫師與患者家屬互動模式。

在宅急症照護計畫實施迄今,收案對象除了來自居家醫療計畫、長照社福機構的住民,還有急診個案。

楊智皓分享,當初新措施上路,在急診患者剛被診斷時,他就急著詢問家屬是否選擇在宅急症照護,但家屬往往會覺得像是「急診醫師想趕人回家」。

楊智皓說,急診醫師通常較難與患者家屬建立起醫病關係,所以他選擇另闢新徑,讓患者在急診留觀室觀察一晚,當家屬逐漸對醫師產生信任,確認患者狀況穩定,再加上陪病者只能坐在床旁睡覺,通常會深刻感受到急診室的狹窄不方便,陪病的人也很不舒服。

楊智皓表示,這時候再與家屬討論在宅急症照護,就是一種解脫,家屬還會想說怎麼有這麼好的方案,返家治療後,醫護團隊提供全面照顧,解決過去照顧欠缺之處,減少患者再衝急診狀況發生。

以萬芳醫院急診室的經驗,他說,大約五%急診患者可以轉為在家住院,希望能緩解急診壅塞。

許多失能長輩小時候是醫師提著一卡醫師包,往診病人家中;場景轉換到今日,楊智皓背上裝有血氧機以及遠端監測設備的大背包、騎著YouBike微笑單車,隨時化身「移動的醫院」。

他說,不論都會或鄉村遇到的都是交通障礙,雖都會區醫療資源豐沛,但塞車與找停車格,是醫護團隊惡夢,當案家距離比較遠,會以計程車代步,由患者家屬擔費用。

半年多前剛接到任務的楊智皓曾遲疑過,他說,COVID-19疫情後,急診每天都在塞,擔心無法兩邊兼顧,如今他完全改觀,他見證了長輩在家中養病的舒適,與陪病者的解脫,畢竟不管多高級的病房,陪病椅都不會比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