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宅醫療 護理師須隨機應變
長輩「在家住院」什麼狀況都有,沒有醫療床就跪著打針,見到堆得像小山一樣的藥袋,還要化解老奶奶的囤藥症頭,在宅醫療不僅是治療,還是對病患的陪伴與安慰。
鄰近濁水溪、位在西螺的「好所宅」是一間到宅支援診所,通常一個醫師搭配一個護理師一起出動,扛著簡便器材,走進患者家樓,把一樓客廳或臥房當成診間,
好所宅居家護理師李依純原本在護理之家任職,去年加入好所宅團隊,她告訴記者,有時患者在家裡躺的是和室通舖,需要打針、換藥、處理管路、護理壓瘡等,她甚至必須跪著趴著執行,無形中造成職業傷害。
當室內燈光昏暗時,除搬來檯燈,她還舉著手機照亮患部,病患住家和醫療院所不同,李依純提到,受限個案家中環境,不如診所有標準化設備,燈光、空間和環境各有差異,只能隨機應變。
治療過程還可能遇到家屬之間的情緒勒索,或是親屬意見矛盾,例如大家庭子女眾多,對於如何照顧老大人,一人一張嘴都想說服別人。在這種情況下,李依純說,好所宅選擇先處理個案病況,先用醫療專業介入,讓家屬與團隊建立基本信任。
李依純認為,在醫療院所就只就個案治療,可是居家醫療除了幫個案看診,從事醫療行為外,著重於陪伴和傾聽,讓個案感覺被關心、被尊重,必要時會當個案和家屬中間的橋樑。
有時患者久病臥床,覺得自己沒有用,陷入負面情緒甚有輕生念頭;李依純曾遇過患者抱怨藥效無用而悲觀,此時醫師先給予藥物,穩定患者的情緒,再配合多次訪視,陪伴患者走出低潮。
坦白說,李依純認為,在宅醫療難追求最高品質,只能圖舒適,在個案最熟悉的環境中獲得最安全的照護,醫護團隊也會分析照護環境的優劣,提供輔具中心資訊給家屬參考,經過居家環境改造,使用醫療床、輔具等,讓照顧者事半功倍。她也把在護理之家陪長輩玩的團康活動帶進現在的工作,偶爾陪長者玩遊戲活動筋骨。
李依純每個月需訪視五十多個個案,有時輪值夜診,線上待命協助個案排解緊急狀況,工作量不少,但從去年入職至今年二月底,她還不曾出過夜診家訪,下班後有完整的個人休息時間。
鄰近濁水溪、位在西螺的「好所宅」是一間到宅支援診所,通常一個醫師搭配一個護理師一起出動,扛著簡便器材,走進患者家樓,把一樓客廳或臥房當成診間,
好所宅居家護理師李依純原本在護理之家任職,去年加入好所宅團隊,她告訴記者,有時患者在家裡躺的是和室通舖,需要打針、換藥、處理管路、護理壓瘡等,她甚至必須跪著趴著執行,無形中造成職業傷害。
當室內燈光昏暗時,除搬來檯燈,她還舉著手機照亮患部,病患住家和醫療院所不同,李依純提到,受限個案家中環境,不如診所有標準化設備,燈光、空間和環境各有差異,只能隨機應變。
治療過程還可能遇到家屬之間的情緒勒索,或是親屬意見矛盾,例如大家庭子女眾多,對於如何照顧老大人,一人一張嘴都想說服別人。在這種情況下,李依純說,好所宅選擇先處理個案病況,先用醫療專業介入,讓家屬與團隊建立基本信任。
李依純認為,在醫療院所就只就個案治療,可是居家醫療除了幫個案看診,從事醫療行為外,著重於陪伴和傾聽,讓個案感覺被關心、被尊重,必要時會當個案和家屬中間的橋樑。
有時患者久病臥床,覺得自己沒有用,陷入負面情緒甚有輕生念頭;李依純曾遇過患者抱怨藥效無用而悲觀,此時醫師先給予藥物,穩定患者的情緒,再配合多次訪視,陪伴患者走出低潮。
坦白說,李依純認為,在宅醫療難追求最高品質,只能圖舒適,在個案最熟悉的環境中獲得最安全的照護,醫護團隊也會分析照護環境的優劣,提供輔具中心資訊給家屬參考,經過居家環境改造,使用醫療床、輔具等,讓照顧者事半功倍。她也把在護理之家陪長輩玩的團康活動帶進現在的工作,偶爾陪長者玩遊戲活動筋骨。
李依純每個月需訪視五十多個個案,有時輪值夜診,線上待命協助個案排解緊急狀況,工作量不少,但從去年入職至今年二月底,她還不曾出過夜診家訪,下班後有完整的個人休息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