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脹久治不癒查找病因 腹部超音波、胃鏡、大腸鏡缺一不可
很多人一開始脹氣,會嘗試吃酵素或益生菌,這對於純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人確實有幫助,尤其對吃飯太快、消化力變差或壓力大的人。但如果這些方式沒有效果,就需要靠檢查來找原因。徐兆甸醫師表示,要找腹脹問題根源,腹部超音波、胃鏡、大腸鏡檢查,缺一不可!
許多患者在脹氣初期會自行補充益生菌或益生質,卻反而越吃越脹。這是因為小腸細菌已經過度增生,再攝入過多益生菌或益生質(含膳食纖維的食物=細菌的食物)等於是「餵養」了過多的細菌,導致產氣更嚴重,反而加重不適。
有三項檢查是了解腹脹真正原因的基本篩檢工具:腹部超音波:看有沒有膽結石、腫瘤或其他器官問題。胃鏡:檢查是否有消化性潰瘍、糜爛或幽門桿菌感染。大腸鏡:排除息肉、發炎、腫瘤等問題。
當三項結構性檢查都正常,但腹脹仍持續反覆,便需特別考慮「小腸菌叢過度增生」(SIBO)。這是指本應菌數稀少的小腸中,因蠕動變慢、胃酸不足或消化酵素分泌減弱,導致本來應該在大腸的細菌異常繁殖過多於小腸。這些細菌會把未完全分解的碳水化合物發酵產氣,常見於飯後一至二小時開始腹脹,也可能伴隨打嗝、放屁、腹痛、腹瀉或便秘等症狀。
SIBO可透過乳果糖呼氣測試診斷。治療除了可考慮草本抗菌或短期抗生素外,「低FODMAP 低腹敏飲食」也是實證支持的方法之一。所謂FODMAP是一群容易被腸道細菌發酵的碳水化合物,像是常見的洋蔥、大蒜、豆類、某些水果(如蘋果、芒果)、乳製品、代糖等。雖然這些食物在健康飲食中常被推薦,但對某些腸道敏感、細菌過度增生的人來說,反而容易產氣、造成腹脹不適。低FODMAP飲食就是短期限制這類高發酵性食物,讓腸道減少「餵食細菌」的食物,幫助脹氣症狀緩解,進一步找出個人耐受度較差的食物來源。
研究發現,超過八成腸躁症患者同時存在SIBO問題,而七成患者在採用低FODMAP飲食後可有效緩解症狀。因此,對於長期腹脹或反覆出現腸躁相關症狀的患者,確認是否合併SIBO,是釐清病因的關鍵。
若SIBO長期未處理,其持續產生的發酵產物可能影響腸道黏膜,進而造成「腸漏症」。所以SIBO也是腸漏症主要原因。其機轉是解連蛋白(Zonulin)濃度上升,導致腸道細胞間原本緊密的連結結構鬆動,使腸道通透性增加。這樣的變化會使得未完全分解的食物分子進入體內,進一步引發過敏反應與腸道功能障礙。
同時,細菌過度增生也可能抑制小腸內負責分解食物中組織胺的酵素,進而引發「組織胺不耐症」,表現為類似食物過敏或皮膚過敏的不適反應。這些狀況看似零碎,往往來自腸道菌叢失衡與屏障功能受損影響。
許多患者在脹氣初期會自行補充益生菌或益生質,卻反而越吃越脹。這是因為小腸細菌已經過度增生,再攝入過多益生菌或益生質(含膳食纖維的食物=細菌的食物)等於是「餵養」了過多的細菌,導致產氣更嚴重,反而加重不適。
有三項檢查是了解腹脹真正原因的基本篩檢工具:腹部超音波:看有沒有膽結石、腫瘤或其他器官問題。胃鏡:檢查是否有消化性潰瘍、糜爛或幽門桿菌感染。大腸鏡:排除息肉、發炎、腫瘤等問題。
當三項結構性檢查都正常,但腹脹仍持續反覆,便需特別考慮「小腸菌叢過度增生」(SIBO)。這是指本應菌數稀少的小腸中,因蠕動變慢、胃酸不足或消化酵素分泌減弱,導致本來應該在大腸的細菌異常繁殖過多於小腸。這些細菌會把未完全分解的碳水化合物發酵產氣,常見於飯後一至二小時開始腹脹,也可能伴隨打嗝、放屁、腹痛、腹瀉或便秘等症狀。
SIBO可透過乳果糖呼氣測試診斷。治療除了可考慮草本抗菌或短期抗生素外,「低FODMAP 低腹敏飲食」也是實證支持的方法之一。所謂FODMAP是一群容易被腸道細菌發酵的碳水化合物,像是常見的洋蔥、大蒜、豆類、某些水果(如蘋果、芒果)、乳製品、代糖等。雖然這些食物在健康飲食中常被推薦,但對某些腸道敏感、細菌過度增生的人來說,反而容易產氣、造成腹脹不適。低FODMAP飲食就是短期限制這類高發酵性食物,讓腸道減少「餵食細菌」的食物,幫助脹氣症狀緩解,進一步找出個人耐受度較差的食物來源。
研究發現,超過八成腸躁症患者同時存在SIBO問題,而七成患者在採用低FODMAP飲食後可有效緩解症狀。因此,對於長期腹脹或反覆出現腸躁相關症狀的患者,確認是否合併SIBO,是釐清病因的關鍵。
若SIBO長期未處理,其持續產生的發酵產物可能影響腸道黏膜,進而造成「腸漏症」。所以SIBO也是腸漏症主要原因。其機轉是解連蛋白(Zonulin)濃度上升,導致腸道細胞間原本緊密的連結結構鬆動,使腸道通透性增加。這樣的變化會使得未完全分解的食物分子進入體內,進一步引發過敏反應與腸道功能障礙。
同時,細菌過度增生也可能抑制小腸內負責分解食物中組織胺的酵素,進而引發「組織胺不耐症」,表現為類似食物過敏或皮膚過敏的不適反應。這些狀況看似零碎,往往來自腸道菌叢失衡與屏障功能受損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