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候選人曾任公職 施政成果將成選民投票依據
2024/01/03

香港去年十二月上旬舉行新選制下第一個「愛國者治港」區議會選舉投票,在國安法施行後,改制後的選舉,將民主派陣營全數排除在外,按照去年五月公布新規,直選席次從四百六十二席,削減至八十八席,候選人須向香港政府指定三個委員會尋求提名,實際上將所有民主派排除在外,香港十八區議員主要處理地方層級問題,像是衛生、交通或公共設施,等於是地方諮詢單位。有學者分析「這就是為實現百分之百的政治控制」,在中國所控制的香港最新情勢是如此;反觀實施民主政治制度下的中華民國臺灣,目前正如火如荼展開總統、立委選舉活動,兩種政治制度不同,一邊是動輒被逮捕,另一邊是人民當家作主,兩者截然不同,值得深思。

臺灣各黨候選人就國防、外交、兩岸、經濟、居住正義等各項議題公開表述各自立場與政策,為的是尋求民意支持,最後在人民當家作主下,選出人民心中最適合的國會議員與總統。而在這樣的過程中,儘管各方立場不同,候選人也不需擔心,人身會遭到逮捕或言論受到箝制。連許多中國流亡海外的異議人士都呼籲臺灣民眾要「珍惜得來不易的民主」,因為這樣的制度確實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是許多前人努力爭取才擁有的成果。

另,在大選前這段期間,臺灣曾傳出軍中共諜案、地方里長赴中旅遊等新聞事件,知名Google都觀察到,最近半年中國大陸對臺灣的網路攻擊「大幅增加」,據Fortinet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亞太地區網路共偵測到四千一百二十億次惡意威脅,其中臺灣數量高達二千二百四十八億次,占比高達五十五%,相當於每秒就有將近一點五萬次攻擊發生,居亞太之冠。所謂「資安問題就是國安問題」,臺灣頻繁遭到境外網路攻擊來自哪裡?相信許多臺灣民眾的心中都有特定的答案。

對於明年總統與立委大選,民眾確實要睜大眼睛,一方面要觀察候選人過去所說的話與推行的政策,與現在選前的說詞是否前後矛盾,或立場不斷轉變,只是為了自己的政治與金錢利益;另也要檢視候選人過去所提出的政策及擔任公職期間所開的支票是否兌現?落實情形如何?對民生與經濟弱勢的政策又是什麼?凡此都是民眾打分數的依據。

若一位候選人,在擔任地方首長或民意代表時,施政都罔顧民意,只知道苛扣民眾的錢,或縮減民眾的福利,在過去任期內,實際上並沒有什麼重要建設,及真正解決民眾所面臨的種種問題,所謂「見微知著」,民眾怎能期待這樣的人擔任總統或立委以後,可以做得更好?